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以美學濟世-顏水龍與《台灣工藝》
藝文 | Feb 23 , 2017  00:00

以美學濟世-顏水龍與《台灣工藝》

被稱為「台灣工藝之父」的顏水龍,畢生提倡臺灣工藝發展及教育,他選擇了一條披荊斬棘的艱困道路,而先行者的身影總是孤獨。其著作《台灣工藝》為第一本詳細考究此領域的主題專書,原書早已絕版,但其歷史意義與觀念價值卻歷久彌新。
文/蔣德誼  來源/遠流文化

出生於台南農村,雙親早逝,由祖母和姐姐撫養長大的顏水龍,選擇進入盡早能自立的教職工作,卻也在此時發掘了其在美術領域的興趣和才華。1922年他在同事的鼓勵下前往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習畫,畢業隔年更以中部望族霧峰林家的資助,轉往巴黎學習油畫。

顏水龍在〈台灣「工藝產業」之必要性〉一文如此說到他留法時的一段經歷:「過去我在歐洲學習繪畫時,曾經看過各大都市百貨公司所陳列的日本製品。那些花俏的洋傘和廉價的法被(日式短外套)、燈籠,富士山圖案的漆器、品味很差的陶器等,實在是慘不忍睹,這個記憶成為刺激我研究輸出工藝品的動機。」

顏水龍原有機會成為載譽國際的名畫家,但卻未走上這條主流的康莊大道,他並不熱衷於為參展作畫或藝術沙龍這些圈內人的活動,反之從赴日習畫,以至於在巴黎留學期間,他始終思考著:如何能讓藝術與美學素養更融入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台灣工藝》一書為1952年,顏水龍擔任省政府建設廳顧問時所寫成,在書中他詳細列出了包括帽蓆、竹材工藝、骨角、染織以至於木材、漆工藝、山地工藝等領域的產業現況,為彼時的民間工藝發展留下了如今十分珍貴的文獻資料。

而這些詳細的田野調查,大部分來自於他在日治時期曾受到殖產局委託調查台灣工藝基礎的結果。當時他花了五個多月,靠著三百日圓和一張免費搭乘全台火車的優待票,考察各地民間工藝的生產情形,其後更在官方補助下,於台南成立「南亞工藝社」,輔導當地民眾製作藺草編織品並外銷,可惜的是,工藝社成立不久即毀於美軍的空襲,其後的種種計畫也隨著日本戰敗撤出台灣而中斷。

而從日治時期橫跨到戰後國民政府來台,他曾多次冀望藉由官方力量推動工藝運動的發展和育成制度,然而卻總因時局變遷,以及行政官僚體系的種種阻礙,終究沒能達成其志願。在晚年的畫作中,仙人掌是顏水龍經常描寫的主題之一,他曾有一幅鋼筆插圖,畫一個男人腋下夾著畫板,獨行於遼闊的原野上,兩旁幾株傲然孤立仙人掌,或許正是他多年來致力於推動台灣工藝運動發展,卻孤掌難鳴的心境展現。

時隔65年後,《台灣工藝》重新出版,並收錄顏水龍在《臺灣公論》、《民俗臺灣》、《藝術家》、《臺灣風物》等重要雜誌刊物上所發表之文章。特別的是書中夾附一小冊,置入當年原版封面以及序文、版畫插圖及書末廣告頁等,從中略可窺見當年顏水龍的交遊人脈,以及當年出版品的原始風貌。顏水龍在書中所心心念念倡議的台灣工藝發展運動,如今看來仍不過時,而對於至今仍困守在代工迷思的台灣產業而言,又何嘗不是一帖良方呢?

ad_2023_300600
ad_2023_300600

延伸閱讀

ad_2023_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