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當痛苦凝解成玻璃-《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藝文 | Jun 02 , 2017  00:00

當痛苦凝解成玻璃-《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閱讀廖梅璇的文字,有種在幽暗中被擠壓的窒息感,她用字精準、充滿鮮明的感官意象,以至於讀者不得不近距離逼視她冷靜地拆解、爬梳攤陳種種巨大的痛苦,而在窒息到極限的前一刻,捕捉眼前出現的,七彩暈眩的光。
文/蔣德誼 圖片提供/寶瓶文化

讀完《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我意識到這是作者把自己的前半生,用文字在靈魂上刺青。她在社會中被指涉的角色,幾乎都是掉落在主流之外的身分標誌:女同性戀、精神病患、青年失業者、被臨終父親遺忘的女兒。「我把自己倒進一個個鑄模,乞求自己凝固成被容納的形狀,卻洩漏一地狼狽」,她嘗試進入一般人所謂「正常」的人生卻不可得,最終這些磕碰淤積成傷,在身心裡化膿潰爛。

她在精神病院裡觀察同我族類各式各樣的瘋狂樣本,久而久之,看待自己的痛苦,也像靈魂出竅般跳脫肉身,透徹而直指核心。她對於人心情緒的敏感,一部分來自成長經驗中的訓練,父母不可言說的神祕工作性質,讓女孩小小年紀便養成了察言觀色的嫻熟技巧。

佔據這本散文集最大篇幅的一篇是書寫自身家族,近乎半自傳性質的〈父親〉。她寫在小鎮日式宿舍裡的童年回憶殘片、於黨國教育體制下成長規馴的父母,家庭是時代的縮影,當家族隨著社會一同解嚴,在崩壞之後嘗試重建秩序的還有家人之間的權力與情感關係。愛與恨都無法斬斷血緣,她終究在父親的身影中看見了自己,而父親彌留之時的吶喊,則自此成為糾纏一生的夢靨。

本作的另一重要書寫主題則是性別,女孩與男孩與女孩之間愛與性的啟蒙、謊言和背叛,伴隨著身體成長,從鄉間走到光鮮亮麗的台北城。異性戀之間尚且要為如粉刺般萌生的情愛煩惱,之於性向殊異者,更像是在迷霧的荒野中披荊而行;同名單篇〈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寫的是同志身處在家族儀式中同時乘載著哀傷與尷尬,儘管多年相守相伴,卻始終有一層無法劃破的「不方便」橫隔其中,出席,已經是在櫃子裡所能觸及的最大底限。

人生太多艱難險惡,總得以輕易摧毀心智與靈魂如捏碎蛋殼,幸而最終我們都為作者鬆了一口氣,她終於在殘酷如斯的生命中,覓得一處可以在不慎墜落時輕輕托住她的窩巢。而文字便是曾經深潛入闇黑之中而後打撈浮出的遺骸,作為見證,散發出異樣的瑰麗光澤。

ad_2023_300600
ad_2023_300600

延伸閱讀

ad_2023_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