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吃貨不分南北,美食何來東西  陳曉卿《至味在人間》
藝文 | Sep 08 , 2016  00:00

吃貨不分南北,美食何來東西 陳曉卿《至味在人間》

平心而論,檯面上的美食書寫各有各的好處,睹盤中飧倍思親的催淚文章,誰來寫效果都一樣,每看一次鼻酸一回。陳曉卿十年談吃散文集《至味在人間》卻可以令你哭,讓你笑,更可以使你哭笑不得,或是狠狠地替書中人物尷尬、困惑、羞赧、窘迫了一把。
文/蘇子惠  圖/圓神、天下文化

陳導本人是《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總導演,他的文字的確擅長捕捉各色人物表情反應,讀完這本書,我所有能做的臉部表情也都做完一輪,充分收到臉部運動的效果。

中國地大物博,陳曉卿對於南北飲食大不同最初始的體會,首先是發生在他的安徽老家。父親是北方人,母親來自魚米之鄉,在饅頭和米飯兩種主食的選擇上,父母雙方採取各退一步的折衷方案,煮自己愛吃的同時也不忘替對方做飯,相看兩不厭,指點出現代人婚姻生活成功的明燈:吃的食物相左,未必不能天長地久;愛吃同一道菜,卻無法保證幸福愛情的比比皆是。

走江湖靠看人一點訣,同樣的點菜也有門道訣竅。厲害的店家會打出「價格心理戰」,推出幾道低價優惠的招牌料理引人上鉤,再靠其他菜的價格彌補利潤,陳曉卿交遊廣闊,經由算盤超精的友人稍加點撥,馬上能夠融會貫通,精打細算吃到盤底朝天,使得店家有口難言,有苦說不出。還有「一道菜主義」,說白了就是「只」單點店內招牌料理,保證不踩味蕾地雷;而服務生的「氣節」也是美食指標之一,他們對待顧客的態度越強硬,好吃指數就越高。

於是在北方寒冷的夜裡,下班開著車呵著氣四處覓食,是陳曉卿在北京落地生根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的主要風景,如此可為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增添幾許新意和變化。他要的也著實不多,僅是那一星半點的人間煙火氣,熨貼慰藉人到中年倍思鄉的腸胃。

覓食夜路走多了,總會碰上幾個老饕鬼,請託介紹私房口袋名單。只是指點朋友美食需多格外留心,畢竟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陳曉卿帶給我們血淋淋的殷鑑不遠,他曾經興致勃勃地把朝鮮「冷麵」拿出來獻寶,結果在要好的女同事面前踢到「冷面」無情的鐵板,被疾言厲色數落一頓。

只要不上裝B吃格調的大餐廳,大概不存在「砒霜」或其他美食地雷,陳曉卿這種飲食上很能隨遇而安的性格,可能與安徽老家說南不南、說北不北的尷尬褲襠位置有點關係,也因為十有八九新奇的南北食物通通來者不拒,老被人在他大快朵頤時諒解地拍拍肩膀,以同情眼光看待這位苦出身的導演。

現代人講究禮儀,大都不情願蹲在路旁,端著一碗麵大口吃將起來,彷彿這樣做便有失身價似的。陳曉卿卻格外欣賞此情此景,對於飲食上的繁文縟節敬謝不敏。只是不要說人流與車流並駕齊驅的北京,此一景象就連台北也難得見到了。

幸好大隱於市的店家,台北碰巧也有那麼幾間,有一家不僅棲身市區,更隱匿在萬華的直興市場內。其實「海鱻味刺身壽司屋」不能說是餐館,用一路邊攤來形容差可比擬。附近則有性質相近的日本料理「三十三間堂」和「三味食堂」,各擁特色,以陳曉卿喜愛與廚師打交道的市井性格,不消說定然義無反顧的往市場去。在不能稱之為吧檯的吧檯凳子上落座,點幾道主廚推薦的握壽司、生魚片,喝碗味噌湯不忘頻頻揮汗,襯著市場已打烊昏黃的燈光,真是人生修行的最高境界啊。

陳曉卿十分羨慕作家焦桐生活在台灣,可以吃到精細豐富的早點;殊不知口水直流的不光是他,還有在海峽對岸難得體驗北方吃食的我們。直到他談及在西門町一家有名的深夜食堂大啖虱目魚肚,眼睛瞬間一亮,果然老饕所見略同,它的確是台北人心目中的一家飯館,混跡西門町嗑宵夜的好去處。所以關於陳曉卿絕不敢自稱美食家,這一點完全可以理解,這個稱謂只能是別人給的,書閱畢後我便義無反顧送給他了。


 

ad_2023_300600
ad_2023_300600

延伸閱讀

ad_2023_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