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美食家的恩怨情仇  路克‧巴爾《普羅旺斯1970:一場飲食作家、明星主廚與老饕編輯的餐桌革命》
藝文 | Dec 07 , 2016  00:00

美食家的恩怨情仇 路克‧巴爾《普羅旺斯1970:一場飲食作家、明星主廚與老饕編輯的餐桌革命》

在M.F.K.費雪位於加州的老宅「最後一屋」裡,《普羅旺斯1970:一場飲食作家、明星主廚與老饕編輯的餐桌革命》作者路克‧巴爾(Luke Barr)發現了她的日記本。M.F.K.費雪堪稱是西方飲食文學掌門人,她的《牡蠣之書》、《如何煮狼》等飲食五書幾乎無人不知曉。路克‧巴爾寫作這本書的意義,除了向這位優雅美麗的美食家姨婆致敬,還搭配了一則較不為人知、發生在普羅旺斯餐桌上的八卦軼事。
文/蘇子惠  圖/行人、The British Library、博偉

1970年冬季,M.F.K.費雪賣掉了納帕的舊屋,等待搬進新家「最後一屋」的空檔,她和妹妹計畫了一趟法國之旅,途中相約茱莉亞‧柴爾德夫婦、新星廚師李察‧歐爾尼等總計五位友人,召開一場又一場午晚餐會。

試想在座的每一位,都是畢生追求美食至高境界的飲食巨擘,又身處在美食發源地的光景!法國美食之於他們,是一種鄉愁和標竿,是做菜的靈感泉源。然而一場重大的美食革命正悄然蠢動,呼喊著法國和美國飲食文化是時候分道揚鑣了,包括茱莉亞和M.F.K.費雪都在內心深處,萌生出一個只要有出口就要逃離的契機(從最形而下的逃離法國,到發揚光大美國飲食傳統),要說這一切均源自普羅旺斯這幾場聚會也無不可。

面對堅持法國正宗料理的友人,茱莉亞和M.F.K.費雪眼看他們表現出宛如貴族的優雅用餐禮儀,耳朵聽著機鋒處處的高雅對話,交換美食界八卦情報,順道誇耀自己擁有的顯赫人脈,連法文說得不夠地道居然也淪為一種缺陷。

若是茱莉亞和M.F.K.費雪再年輕一點、沒有風度一點,當場一定會爭論起來,而不是採取息事寧人的做法。只是M.F.K.費雪酷愛寫信和日記,加上路克‧巴爾對一眾相關人士的書信研究以及訪談,茱莉亞和她當時的心理活動,包括不動聲色的腹誹和抱怨,才能夠流傳後世,也才有《普羅旺斯1970》這本奇書的問世,一部似小說似史實的作品。

M.F.K.費雪

 

為何M.F.K.費雪會是逃離現場的第一人?這跟她的個性不無很大關係。她不喜歡的是那種惺惺作態的排場,所謂的巴黎精緻料理,一吃三四個小時。從她所寫的美食書便可看出,不僅僅是食譜,更多的是人的生活滋味體察。且看費雪最有名的《牡蠣之書》吧,簡直活生生一封寫給牡蠣的情書,只是最終目的是要把這個「愛人」拆解下肚而已。

《普羅旺斯1970》書中還補充了一段M.F.K.費雪生吞活剝橘子的描述,當然「生吞活剝」這個字眼是出自我口,她可是優雅的把橘瓣兒撥來弄去好一陣子,循循善誘讀者剝橘子的手勁要輕,不要弄淤了它,然後再「把一瓣瓣豐潤而鼓脹的半月形分開」,如此感官與思維並重的才女,如何能夠與正經八百把法國料理當作神明供奉的同業們相處自若?

M.F.K.費雪自然是選擇走避不見人了。那麼平易近人的茱莉亞呢?她在電視節目和私底下的人格特質,就跟電影《美味關係》的梅莉史翠普所詮釋的如出一轍,在這個計較又記仇的美食小圈子,茱莉亞是所有人的好朋友。但她還是有與《精通法式廚藝》共同作者貝克理念不合的時刻,甚至於到了一刀兩斷決裂的地步。只因為食物和料理之於她,代表的是一個人如何活在當下,樂在其中,所以就算上電視節目做菜失敗,她還是有辦法樂呵呵地打圓場。

茱莉亞最終的選擇,也與M.F.K.費雪的反應一致,不再把「法國」與「法式」放在第一位,「我不用再顧忌經典或所謂的法式而綁手綁腳,這些東西都給我滾一邊去。」1970年這幾場普羅旺斯的冬季聚會,表面上看似雲淡風輕,殊不知美國飲食文化就這樣徹底被M.F.K.費雪還有茱莉亞給顛覆了。


茱莉亞‧柴爾德示範「歐姆蛋」作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