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太平洋的藝饗
旅遊 | Jul 28 , 2017  00:00

太平洋的藝饗

幾回前往台東,總是遇上夏天,夏天終歸是屬於旅行的季節。台東的夏天是漫長的──在晴朗的日子裡,有無盡的碧海藍天任你飽覽,前提是能耐得住熱辣的豔陽。然而此處吸引人的不只有風光明媚,如今還多了些許藝術氣息:它們絕非那種鎖在美術館玻璃櫃裡的典藏,而是一同沐浴在盛夏陽光下,帶著同山巒和海浪一樣的線條。
文/蔣德誼  圖/蔣德誼  來源/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7月9日的月光海音樂會邀請到來自馬蘭部落的杵音文化藝術團,現場吟唱高難度的多部合音。

近年凡是計畫前往東部旅行者,首先要面對的難關就是:必須在出發前14天,準時在凌晨0點緊盯著電腦按下訂票按鈕,最好能分秒不差,才有較大的機會成為搭上直達列車的幸運兒,在兩三個小時內,從令人窒息的都會叢林,抵達山與海之間的淨土,若適逢暑假、連續假期等旺季,更是一票難求。

花東線車票的搶手程度,足以證明這片擁有迷人風景的太平洋沿岸,如今已然躋身廣受國內外旅客喜愛的觀光熱點,但真正讓許多人愛上的不只是這裡的美麗,或許更因其自由而豁達的生活步調,而在台11線公路沿線散布的各個原民部落,各自擁有豐富的人文歷史特色,兩者之間極其自然的交融,構成東海岸的獨特景致。

 

2016年駐地藝術家歐舟的〈泡風景〉深受民眾喜愛,應要求又「加碼」創作〈泡大地〉、〈泡氛圍〉等系列作品。圖為位在都歷遊客中心的〈泡大地-陸地的覺知〉。

貼近大地的藝術脈動

已是連續第三年舉辦的「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則試圖以藝術作為土地與人對話的接口,透過邀請本地與國際藝術家駐地創作,以及開放工作室、創藝市集和音樂會等周邊活動,呈現東海岸獨樹一格的自然與人文樣貌,創作主題也大多從在地題材出發,傳達人與自然之間休戚與共的緊密關係。推展至今,帶動不少公部門與地方陸續舉辦類似概念活動,為數不少的地景藝術作品點綴在山海之中,即使不特意尋訪,也可能是旅途中偶然遇見的驚喜。

2017年駐地藝術家楊宇沛作品〈溯流而上〉。

來自印尼的邀請藝術家Arya Pandjalu作品〈捕風,捉雨〉。

今年藝術節策展主題訂為「潮間共生」,一如潮間帶經海浪反覆沖刷的海岸,孕育出豐富的自然生態,此處長年以來多種族群紛然並存,逐漸構築出多元的社會組成,透過藝術家帶著詩意的心與眼,詮釋關於自然環境、部落生活或是自身生命經驗的種種體現。

另一個重要命題,則是經常處在颱風侵襲第一線的東海岸所必定要面對的「與自然共處」。去年藝術節前夕,花東遭逢多年來少有的強颱尼伯特洗禮,不乏作品在開幕前夕幾近全毀,提醒了人們大自然的不可抗力。然而正也是如此的豐沛能量累積,造就了東海岸今日所擁有的樣貌,這回經驗成為今年策展概念之一,藝術家們不只在作品呈現上傳達意念,更將颱風視為自然規律的一部分,而非需與之對抗的災害。

連續參展兩屆藝術節的藝術家林琳作品〈潮間的生命交流〉。

人與自然的依存共生

今年新發表的作品共有7件,包括兩位國際邀展藝術家,其中來自印尼的Arya Pandjalu在南竹湖部落駐村一個月所完成的作品〈捕風,捉雨〉,以繪上代表部落色彩的高聳竹竿,和檳榔鞘做成的飛魚、鳥兒或螃蟹製成風動裝置,當海風吹過,竹子彼此敲擊轉動,發出清脆聲響,讓人在炎熱天氣中頓時感到清涼愜意不少,穿插其中的傳統魚簍造型,則是向阿美族的漁獵文化致敬。

另外一件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則來自台灣年輕藝術家楊宇沛位於東河舊橋的〈溯流而上〉,靈感來自散布在橋下馬武窟溪谷中的灰白色帝王石,以磁磚、玻璃、貝殼甚至破魚網等生活中常見的物件鑲嵌其中,代表河流承載著世世代代的生活記憶。而作品特意設計成座椅或長凳造型,其用意便是讓人們可以乘坐其間,靜心凝望碧水白石的幽深溪谷與老橋所構成的一隅風景。

月光下的音樂會

鄰近傍晚,豔陽總算收斂起鋒芒,空氣中也逐漸透出一絲宜人的清涼。從藝術節開幕起的6月到8月,選在每個月圓的日子,在都歷遊客中心舉辦「月光海音樂會」,以整面大海為舞台背景,每一回皆邀請不同音樂人現場演出,其中不乏曾獲得金曲獎最佳原民專輯和歌手的堅強陣容,包括Suming舒米恩、以莉.高露、巴賴,以及今年剛奪下最佳年度專輯大獎的桑布伊、來自客庄的林生祥樂團等,都是受邀演出嘉賓,但滿月不是天天有,想要有這樣完美的舞台效果,一個月的扣打只有兩場。

市集現場舉辦美食競賽,主題餐盒組由台東「MATA食堂」奪得冠軍。

早在音樂會開始前的午後,舞台後方的大草地上便擺起了創藝市集,許多在地工坊或小店紛紛在此販售親手製作的工藝品或飾品、手織物、手工果醬、醃漬物等。穿著傳統族服的表演者,在上台前的空檔,已先結隊成群的隨著音樂節奏放聲歌唱、舞動身體,放眼望去人人神情愉悅輕鬆,此情此景,竟有些像是嬉皮群聚的音樂節現場了。

總算等到太陽落山,表演也正式揭開序幕,這天的雲層有些厚,銀白色的月亮起先是在雲後忽隱忽現,終於在輪到以莉.高露上台時露出臉來,對著海洋灑下一片銀色波光。她輕柔又帶有厚度的嗓音在夜風中飄送,伴隨著月色旁的點點星光,令身心都不自覺地沉靜下來。

擅長編織的都歷部落,集會所也是以茅草和竹材建造而成。

回家,歡迎你來

大地藝術節既是以駐地創作形式呈現,許多作品其實就坐落在各地部落之中。起初族人尤其長輩們對於藝術作品或多或少抱持著「看不懂他們在幹嘛,好像也跟我沒關係」的心態,但來到第三年,或許是作品當中所傳達的意念慢慢擴散了,也或許是因此造訪的旅客們和當地有了更多互動,如今他們漸漸開始會在藝術家工作中不時出現「關心」,甚至在完成後主動協助維護作品,就像是「一束鮮花」般的效應,讓部落有了不一樣的氣氛。

在靜浦部落可以體驗秀姑巒溪划竹筏的樂趣。

老舊穀倉改建的「魯班屋」,如今是遊客喜愛的拍照打卡熱點。

像是Arya Pandjalu所駐村創作的南竹湖部落,傳說中曾在此地發現罕見的白螃蟹,如今則成為部落的象徵,這座臨海的小村莊經過一番經營,部落內的屋舍四處可見漆上了五彩傳統色紋或是壁畫,上坡處盡頭的休息所「必巴汗汗婻」,可供族人及遊客稍作歇息遮蔭;由部落的Ina(阿美族語,泛指女性長輩)們組成的家政班,人人做得一手道地的飛魚乾炒豬肉、糯米飯、新鮮野菜等風味料理。不只是南竹湖部落,包括也有作品駐在的靜浦部落、都歷部落在內,東海岸共有9個部落提供導覽行程,讓一般旅客得以深入認識部落的歷史以及傳統文化。
 

「那ㄜ哩岸木雕工作室」現場除了展出了嘎的創作外,也有美味的咖啡可品嘗。

旅途的最後,我們來到位於豐濱鄉的「那ㄜ哩岸木雕工作室/海浪Café」,這是今年以「開放工作室」形式參與藝術節的其中一處據點。「那ㄜ哩岸」在阿美族語中指的是「長著茅草的地方」,主人了嘎.里外和許多部落族人一樣,在年輕時不得不離鄉出外工作,但最終還是選擇回到面向海的家,從事木雕工藝創作,「我希望透過創作,慢慢找回曾經失去的傳統、語言和心。」他隨口哼起一段古謠,那歌聲既悠然又遼闊,像是終於找回自己的歸屬一般,我們也隨著歌聲,流連在這座山與海的國度了。

 


2017東海岸大地藝術節
展覽期間:6月10日∼12月31日
各作品詳細資訊及位置可參考:
官方網址:www.teclandart.tw
臉書粉絲專頁:goo.gl/L7wLLi
2017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台灣好行導覽專車資訊:www.hodiway.com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旅行觀光護照
今年藝術節首次嘗試規劃旅行觀光護照,綜合藝術節活動內容及歷年作品介紹、11條藝術小旅行建議遊程、乘車票券及時刻表等實用旅行資訊,以及與86間在地店家結盟合作優惠,兩本一套售價300元,來逛藝術節可參考購買,也可作為紀念章收集冊使用。
實體販售點:goo.gl/i4Pxe4
大地護照線上購買:goo.gl/nspzfx

ad_2023_300600
ad_2023_300600

延伸閱讀

ad_2023_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