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聖羅蘭被徵召服役、參戰,因而陷入精神崩潰的那個時刻開始說起,暗示了他的脆弱、不安其來有自,也隱隱拉開長久以來嗑藥、酗酒等失控行為的遠因。天才總是寂寞,也時常將自己放置在高壓狀態之下。故事由此開展,依著年代逐步描寫他的工作、生活與愛情,但貝特朗波尼洛不按牌理出牌,既沒有多花時間渲染介紹他在時尚界的豐功偉業,也沒有清楚地劃開一條讓觀眾依循延伸的敘事線,反而像是隨興而至的切片跳躍,讓觀眾自行拼湊腦中的那個「聖羅蘭」。
片子裡的聖羅蘭不多話,很多時候情緒的展現與情慾的流轉,靠的是姿態與眼神,這大概是導演刻意的企圖,也更加倚賴著演員的表現。而一票大牌演員也確實表現精彩,尤其是揣摩聖羅蘭本人維妙維肖的加斯帕德尤利爾(Gaspard Ulliel)。一場聖羅蘭與美男子賈克巴謝在舞會中的「一見鍾情」,鏡頭直接大膽地在舞池兩端左右橫搖,不太合乎常理的攝影機運動,卻精準點出2人天雷勾動地火的相看對眼。
觀眾隨片中鏡頭跟著聖羅蘭的一舉一動遊走,但大部份的時刻,我們卻只看到他在辦公室裡的沈默陰鬱,或是處在熱鬧環境中的顧盼自若。相對於事業夥伴皮耶貝爾傑的奔波忙碌,聖羅蘭其實反而是個越看越模糊、越看越對他充滿疑惑的故事主角。
在我看來,《巴黎聖羅蘭》其實在反其道而行,他那最光華燦爛的事業顛峰,或許反而在背後擁有最難以言喻的情感創傷,甚至是高度壓力逼迫下的傾洩轉移。電影尾聲,他在一場重要的發表秀後台,導演呈現他的精神狀態與專注力似乎都不太好,但當他走出伸展台,鎂光燈與掌聲卻又迅速掩蓋了一切。我特別喜愛這部電影的結尾,那個突如其來的死亡傳聞,以及宛如立刻「打臉」般的諷刺回應,既嘲弄了媒體,亦訕笑了世人。這些曝露在大眾眼光下的時尚名人,究竟哪一張臉、哪個故事才是真正的他?恐怕一切都是無解,也毋需追根究底。
塗翔文
策展、影評人。淡江大學傳播碩士,研究武俠片。曾任第13∼15屆台北電影節策展人等職,現為《聯合報》影評人及《幼獅文藝》等雜誌專欄作者。編著「電影A咖開麥拉」、「瑞典電影」,曾以《第四張畫》入圍第47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並擔任第50屆金馬獎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