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純只講故事,《因為愛你》很可能被敘述成陳腔濫調到不行的肥皂劇情節:一個正在和丈夫訴請離婚、並爭取女兒共同監護權的女人,愛上另一個年輕姑娘;沒想到丈夫並不想放手,於是千方百計把妻子的性傾向當作武器要脅,讓她們剛萌生的愛火,必須面對被迫澆熄的殘酷事實。婚姻、真愛、性向、骨肉親情,交織成標準的通俗劇類型。不過就因為導演是陶德海恩斯,整部電影即便維持通俗劇的結構,亦有著全然不俗的技術手法,呈現出既復古又迷人的獨特美感。
說它復古,似乎理所當然。故事背景在五○年代的紐約,從卡蘿住的郊區豪宅,芮絲的狹小公寓,當時紐約百貨公司的場景重建,到所有演員的服裝造型,都有充滿時代感應有的氛圍。影像上刻意以十六釐米拍攝造成的畫質與朦朧感,正巧為電影塑造出一個十分妥貼的氣氛:整個電影感覺都是霧茫茫的,既有復古味,更像是整體烘托兩位女主角之間的關係,雖然彼此一眼就看對方,但其間仍充滿著試探、猜測、猶豫,甚至在壓抑的張力中隱隱已感受到危機的存在。
陶德海恩斯是擅長這種路線的導戲高手,《因為愛你》維持一種優雅姿態,看似沒有太多的波濤,其實那股未曾停歇的翻騰洶湧,全是暗地裡來的。
兩位女主角的關係先是對比,又成為對倒,然後又互相愛上彼此。凱特布蘭琪飾演的卡蘿先是看來主宰著全局,而且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最後反而成了渴求的那一方;魯妮瑪拉扮演的芮絲則是半推半就,像是一邊順著直覺、一邊充滿不確定,最後才彷彿從傷痛中得到成長,連帶影響她對自我事業與志趣的覺醒。其實兩個角色在心理層面上的轉折變化,詮釋的非常清楚,這也是為什麼觀眾看著看著,面對一段無法圓滿的愛情,會完完全全感受到那股難以言喻的糾結與無奈。
很難不想到李安的《斷背山》,即使片中同樣有情慾部份,卻絲毫沒有刻意渲染讓它情色化的可能,反而努力在情節與角色內在情感的推展上,讓觀眾達到關於愛與遺撼的認同。比較起來,《因為愛你》還比《斷背山》更前衛一些,它既讓兩個女人勇敢面對自己的情感投射,同時亦提及同性戀在當時保守環境裡面臨的外在壓力與另類眼光。結尾的處理尤其絕妙,那個回馬槍的再遇,兩人的眼神交會,一切卻有說不上來的複雜情緒,未把結局說死,卻更勝過千言萬語。
除了在技術上整個美感與情感建立的厚實,兩位女主角的表演更是光芒萬丈。凱特布蘭琪一如以往,霸氣中見細膩,還展露出難得的性感;魯妮瑪拉則是我見猶憐,完全演出了角色歷經這椿情事前後的成長變化。《因為愛你》是那種細煮慢燉的老火煲湯,看來一點也不張揚,其滋味之濃醇,非得要嚐過之後才知道。
塗翔文
策展、影評人。淡江大學傳播碩士,研究武俠片。曾任第13∼15屆台北電影節策展人等職,現為《聯合報》影評人等雜誌專欄作者。編著「電影A咖開麥拉」、「瑞典電影」,曾以《第四張畫》入圍第47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並擔任第50屆金馬獎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