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雲門舞集「稻禾」〉。
![]() |
![]() |
〈1995雲門舞集「夢土」〉。 | 〈1991雲門舞集八里排練場〉。當年雲門舞集排練場遷往八里後第一場演出,舞者羅曼菲(中)等人表演Paul Taylor舞作。 |
劉振祥的雲門風景》展出影像橫跨80、90年代迄今,如早年〈1989雲門舞集羅曼菲「輓歌」〉、1991年雲門遷往八里排練場首度對外開放、2008年祝融燒毀排練場災後合影、2013年赴池上戶外演出《薪傳》的〈渡海〉、〈2014雲門2鄭宗龍「杜連魁」〉等,劉振祥解釋此回並非從舞團角度策展,而是從攝影師個人的美學和偏好,呈現他所看見的雲門。說「偏好」令人懷疑攝影師的私心,然而在看過展覽之後,才明瞭劉振祥將雲門舞集近30年「大事件」給捉了出來。
4.〈2008雲門2黃翊作品「身‧音」〉。此回特展亦展出幾幅雲門2黃翊和鄭宗龍舞蹈作品。
劉振祥「捉舞」的地方很多,排練場、彩排場地、側台,乃至戶外演出山嵐處。自從攝影技術被發明之後,我們對歷史和故事的集體記憶多是透過影像,不妨大膽地說,我們對雲門舞集的印象與記憶,是透過劉振祥捉舞的鏡頭而來的。
5.〈2006雲門舞集「風影」〉。
拆解而後重組的舞蹈敘事
然而,舞自然是不好捉的,如何在電光石火之間捕捉舞影,劉振祥提及最難的便是「精準到位」,而在這之前,得先以技術和器材克服苛刻的劇場環境,而後是攝影師自身如何框出對舞的看法。劉振祥指出拍攝舞蹈一如任何主題,鏡頭具有「詮釋」角度,「在舞蹈場景裡,有獨舞、雙人舞、群舞,太多美學撞擊與拆解在那裡面發生,你可能要將它再拆解後重組,讓鏡頭zoom in進去,框架出對舞的看法和感受。」
1.〈1994雲門舞集「流浪者之歌」〉。
〈2013雲門舞集台東池上「薪傳渡海」〉。雲門舞集赴池上演出《稻禾》,然而當日大雨,在雨後山嵐生成處,正巧演出《薪傳》的〈渡海〉片段,是劉振祥稱之「求之不來」的絕美留影。
攝影師和編舞家的關係是這樣的:每當林懷民有了新舞作靈感,他們就會開始工作,進行第一批劇照拍攝——那經常是距離演出還有大半年以上的時間,因而劇照多是意象性表現,「林懷民老師金、木、水、火、土各種東西都玩過,《焚松》的石、《水月》的水、《九歌》的火⋯⋯我會根據編舞家丟出的東西,產生一些互動。」
4.〈2006雲門舞集「白X3」〉。
劇照是攝影師詮釋編舞家舞蹈之初的意象語言,排練場上則自由多了,甚至相輔相成。有時拍出來之後,影像裡為拍照搭出來的布景、燈光和舞姿,反而成為正式演出的編排。
5.〈1991雲門舞集羅曼菲、鄭淑姬謝幕〉。
拍攝雲門舞集27年,劉振祥有好幾支舞蹈百看不厭,他十分喜歡《流浪者之歌》和《行草三部曲》,總能找到新的視角和向度。「舞蹈並不像電影,有鏡位的侷限,舞蹈是流動的畫,是正在進行的故事。這次從平面看,下次從俯角往下看;這次坐一樓,下次坐二樓,每一回都能看到不同樣貌。」「編舞家照顧整個舞台,我照顧單一個畫面。」在舞台上,舞者是看不見自己的。或許劉振祥這個捉舞的人,比舞者還要瞭解他們的身體,才能捉住他們最美的瞬間。
劉振祥
生於1963年,紀實攝影出身,曾任《時報新聞週刊》攝影編輯、自立報系《台北人》月刊攝影主編、自立報系政經研究室研究員。1986年為電影《戀戀風塵》《恐怖分子》拍攝劇照,1987年起應邀拍攝表演藝術作品,自此成為雲門舞集專用攝影師。著有《前後:劉振祥的雲門影像敘事》《家庭相簿》攝影專輯。
《 劉振祥的雲門風景》
日期:即日起至10月4日
地點:雲門劇場(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一段6巷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