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海洋》是王威翔首次挑戰紀錄片拍攝,「最初我聽到這個計畫的時候,以為這就是一個在夏天發生,和海洋有關的題材,沒有太多想法,直到我進一步了解蘇教授和他一直以來所推動的理念,才有強烈動機,想把這群人的故事拍成電影,而且這樣的題材以往鮮少有人接觸。」
蘇達貞的老家在台南,他在台北長大,但對海洋莫名的熱愛,讓他先是就讀海洋大學,然後到夏威夷學海洋工程,「在夏威夷的時候,我發現明明同樣是海島國家,我們從小接收到的教育卻是海很危險,不可以靠近,而他們的小朋友從小就在海邊玩獨木舟、衝浪。」回國後他到東華大學任教,致力於推廣海洋通識教育和各類海洋休閒活動。
素人遠征隊的挑戰
「DIY帆遊世界」計畫邀集16位從台灣各地海選而來的成員,包括大學生、生態研究者、平凡上班族、待業者、獨木舟玩家等。「在上次獨木舟環島計畫當中,我發現比起航海知識或是技能,更重要的是個人特質,他必須對既定目標有強烈的意志力、能夠在團隊中和夥伴協調合作,最重要的是樂在其中,不輕易感到挫折。」蘇達貞說。
《夢想海洋》紀錄片導演王威翔(左)和發起「帆遊世界」計畫的蘇達貞。;16位參與計畫的「海洋背包客」,在密集的培訓過程中也培養了緊密的夥伴情感。;不只是橫渡太平洋,靠自己的力量製作獨木舟也是一大挑戰。;在正式出發之前,成員們先在台灣六大海域試航,以不同的角度欣賞台灣之美。
王威翔談到《夢想海洋》的拍攝過程,笑說拍攝團隊的冒險程度,一點不輸給片中划獨木舟的16位學員們!「拍紀錄片最大的挑戰就在於畫面無法安排,也不可能重來,在有限的器材和預算下,很害怕會錯過某個最後發現很重要的鏡頭;拍攝團隊在風浪較大的狀況下還是要冒險出海,大夥都暈得亂七八糟。」一旁的蘇達貞則笑說:「一開始導演叫我們把攝影機和導演都當作空氣就好,所以我們都很投入在自己的事情裡面,不大意識到有鏡頭在拍攝,後來才發現他們要早我們一步出海,還要來回取角度拍攝,其實滿辛苦的。」
機會來自海洋
在為期約6個月的培訓、準備階段當中,蘇達貞和16位學員逐漸培養出既像是師生、夥伴,又如親子般的革命情感。大海曾無情地帶走蘇達貞同樣熱愛海洋的兒子,然而這並未讓他詛咒或逃避海洋,反而使他決心投入海洋推廣事業,因此成立蘇帆海洋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其懷念一個人,不如創造一百個和他一樣的孩子。」
電影尾聲,在行政程序的重重阻礙下,計畫未竟固然令人扼腕,王威翔則認為:「我覺得這部電影最想要傳達的,其實不是計畫本身最終成功與否,而是成員們經過這段歷程後,心境有了莫大的成長;在訪談中,他們甚至沒有對無法成行表現出太遺憾的樣子,因為經歷了這些努力,他們已經獲得很多。」蘇達貞則在一旁打趣道:「如果不是有攝影機在拍,我們可能已經偷渡出去又回來了!」
如今蘇達貞仍未放棄「帆遊世界」計畫,透過紀錄片和同名著作,他希望藉此喚起更多人願意親近海洋,並勇於完成心中埋藏的夢想。他引用電影中訪問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的話:「海洋精神就是比別人多冒一點險,而獲得更大的機會。」
《 夢想海洋》
導演:王威翔
發行:華聯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