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博館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近年陸續修復周邊古蹟,包括土銀展示館、鐵道部廳舍、南門園區小白宮與紅樓,串聯成臺博系統博物館群。
〈臺博館土銀展示館—二消點剖面透視圖〉彩色鉛筆版。此館前身為勸業銀行。
建築畫好比庖丁解牛
此展從2014年冬天策劃,李乾朗提及當代博物館不同以往僅做典藏,更著重社會教育,因而「手繪臺博」以大量建築畫為主,「建築畫好比『庖丁解牛』,目的是把外部看不到的細節展現出來,表現出構造祕密。因此每一幅剖視圖,至少囊括40至50個專有名詞。」除了參考館藏原始設計圖之外,也參考場館數年前進行大落架整修時的詳細測繪。原預計繪製10幅,孰知一下手便欲罷不能,包括細部、剖面圖等,共繪製近百幅。
李乾朗認為這些融合古典西洋建築元素的場館,在建造之時,對於台灣人有啟迪民智的作用,意即來一趟博物館,看懂西方建築。「另外,這5座建築物是非常好的古蹟修復案例,都是在嚴密的審查制度下進行修復再利用。」
〈臺博館本館之慕夏風〉。李乾朗把臺博館的典藏品:藍鵲、雲豹、銅牛以新藝術風格繪入。
圖畫是眼睛的錯覺
早年就讀師大附中時,他因為愛畫畫而加入「附中寫生會」,奚淞是他的學長,他與李賢文、隔壁班的李雙澤等人經常結伴寫生。如果假日想去野外寫生,家中開設雄獅鉛筆公司的李賢文,就會請司機叔叔開車載他們外出。「結果李賢文、李雙澤後來都去念數學系,我則讀建築。時隔50年,當初寫生會的學生,最後從事美術創作的約10人。不過我們這一夥兒都還有聯繫,每年見見面、交流近期的創作。」
李乾朗把對畫畫的熱情帶入建築,但凡出外行旅或考察,一定帶上畫畫本,「其實圖畫是眼睛的錯覺,在平面上製造出鳥瞰、魚眼、蟲視、立體、剖面的效果;好比文學作品僅是印在白紙上的黑字,卻能在讀者的腦中形成想像、賺人熱淚。」唯一不同的是,建築圖是把實體縮小成100:1,文學則是把想像放大為1:100。
半退休的李乾朗,除了依然致力推動文資議題外,提及退休後的心願是教小朋友畫畫,或從建築中遊戲,「例如古典建築講究幾何構成,是數學的遊戲,我想做出許多三角形、方形、圓形的小紙板,讓孩子拼一座房子給我。」
此次特展中,李乾朗還繪製一系列奇想的【臺博想像圖】,例如向大師致敬的〈烏托邦想像圖—馬諦斯在臺博館本館前〉〈臺博館本館之慕夏風〉,以及把5大館舍重組,前方加上斑馬線,4個30年代裝束的小人齊步走,恍若披頭四穿越時空來博物館一遊了。
李乾朗
1949年生,小時曾跟隨陳敬輝習畫,中學受馬白水、席德進、胡笳影響,就讀附中時參加寫生會。1968年進入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就讀。長年致力於傳統建築研究,現任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著述甚豐,如《台灣建築史》《巨匠神工》《百年古蹟滄桑:臺灣建築保存紀事》等。
《解構─李乾朗手繪臺博建築特展》
展期:即日起至2016年2月21日
地點:臺博館南門園區小白宮
註:展出圖面及史料集結成《解構─李乾朗手繪臺博建築特展》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