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空間
Mar 26 , 2016
13:45

北美館第四號計畫《小.大》,重探成長中的變化!

文/Stephie Chiu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 北美館第四號計畫《小.大》,重探成長中的變化!
  • 北美館第四號計畫《小.大》,重探成長中的變化!
  • 北美館第四號計畫《小.大》,重探成長中的變化!
  • 北美館第四號計畫《小.大》,重探成長中的變化!
  • 北美館第四號計畫《小.大》,重探成長中的變化!
  • 北美館第四號計畫《小.大》,重探成長中的變化!
  • 北美館第四號計畫《小.大》,重探成長中的變化!
  • 北美館第四號計畫《小.大》,重探成長中的變化!
  • 北美館第四號計畫《小.大》,重探成長中的變化!

還記得小時候所看到的世界嗎?大人不用依靠凳子可以輕鬆在洗手台前刷牙洗臉,可以躲在書桌底下覺得就是一個神祕的洞穴,曾幾何時我們也不需要凳子輔助盥洗?書桌底下也塞不下長大後的身體。我們的視覺與看到的世界隨著外在體態條件的演變,日漸轉換。


 

走進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新策劃的展覽—第四號計畫《小.大》,重新感受成長中那些宛如魔法般變化吧!兒藝中心第四號計畫《小.大》以小與大的對比差異感受為出發,發展出一系列視覺、觸覺與受覺上的趣味體驗。展覽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主辦,創立夥伴為台積電文教基金會。

展場一角

劉耀中《開關》©臺北市立美術館

《小. 大》透過四個命題:「藝術家變大變小」、「情感的刻度」、「移動的眼睛」與「一公尺試衣間」,展開千變萬化的延伸。這次的計畫也首度將年齡跨度向上擴展至 國高中生,分別為4-6歲、7-12歲、12-18歲大小朋友們規劃了一系列工作坊與導覽。因為兒藝中心不只是小朋友的專屬藝術館所,所有保持童心的朋友 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園地。

本 計畫的「藝術家變大變小」子題,由五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組成:陳逸堅巨大的空間雕塑作品〈魔豆箱〉將感覺、錯覺、視覺印象、想像以及認知的經驗交錯在一 起,邀請觀眾進入一場無止盡的嘗試與冒險;鈴木貴彥〈全球商店計畫〉,為小商店量身打造縮小的模型,凝聚了各種微小的宣傳行動,讓小商店能擴展到全世界; 石晉華行為藝術作品〈穿量計畫〉把身體當作一個單位,用想像力發展出獨特的測量方式;朱盈樺〈平行記憶〉以模型小人作為紀錄旅行的藝術計畫,在不斷變化的 場景中建立與城市空間的關連。〈娃娃屋#1〉則利用潛望鏡、凹面鏡、凸面鏡、放大鏡等和小空間內的場景與燈光設計,混亂參與者的觀看經驗,創造微型劇場般 的夢境感受;劉耀中作品〈開關〉則以一貫的幽默手法,讓小與大來一場充滿趣味的競賽。

朱盈樺《娃娃屋#1》©臺北市立美術館

石晉華《穿量計畫》©臺北市立美術館

一公尺試衣間©臺北市立美術館

計畫裡「情感的刻度」是一塊閱讀與創作空間的實作空間,提供各種素材與線索,重新思考「測量」的定義。「移動的眼睛」打造一個想像力的舞台場景,大小物件的尺寸在這裡被翻轉,人人都可以是導演,開發屬於自己的冒險故事。特別為學齡前兒童設計的「一公尺試衣間」專屬體驗區,從發現自己的身體與世界的關係開始,感受大小的變化與意義。

移動的眼睛©臺北市立美術館

鈴木貴彥《全球商店計畫》(局部)©臺北市立美術館

 

兒藝中心第四號計畫《小.大》

展期:2016年3月26日至2016年10月30日

地點:兒童藝術教育中心

開放時間:每週二至週日9:30—17:30,每週六延長開放至夜間20:30,免票參觀

訂閱明潮M’INT電子報,即刻輸入您的E-MAIL信箱成功訂閱!

你可能也會喜歡
延伸閱讀
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