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古都千年恩仇錄-《風雲京都》
藝文 | May 04 , 2017  00:00

古都千年恩仇錄-《風雲京都》

若要說台灣人有多瘋京都,去過的人都知道,從踏出JR京都車站到祇園花見小路、清水寺、嵐山這些熱門觀光景點,若是不慎迷路,隨便攔個人問路都可能碰到台灣人。對這座城市的熱愛從開山始祖林文月的《京都一年》起,至今市面仍然可見數不勝數的、各種不同切入角度的京都讀本。而在一片軟玉溫香、優雅矜貴的「京都學」中,蔡亦竹的《風雲京都》硬是把藏在名寺古剎裡的黑歷史通通揪了出來,讓華麗王城也透出深不可測的江湖氣質。
文/蔣德誼 圖片/遠足文化

筆者不否認自己也是迷戀京都同好會成員之一,這座雍容自持,又帶著些許高傲氣質的城市,舉凡各類名詞前面加了個「京」,「京料理」、「京菓子」…瞬間就顯得高大上起來,其悠遠歷史所累積的高度物質文明和文化底蘊,無論造訪幾回,都讓人心醉神馳。但本書偏不識趣地往她光鮮亮麗底下的暗面看去,千百年來榮華興衰更迭,從還未成為首都的奈良時代起,京都就是屢屢上演各種政治及軍事鬥爭的殘酷舞台,光是一場開啟往後百餘年戰國時代的「應仁之亂」,就幾乎毀掉大半個京都。

《風雲京都》一書便是圍繞著京都17處世界文化遺產(而毫無意外的,除了二條城以外,全是寺廟),將這座絢爛都城的大半生,透過民俗學的角度加以檢視,再用天橋底下說書的口吻寫成。明明可能是冷硬艱澀的學術論述,讀著讀著卻時不時爆笑出聲。

許多人或許納悶,為何京都啥沒有,各種寺社的密度卻堪比便利商店?原來宗教與政治權力之間自古以來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放諸東西中外皆然,而長期作為政治權力中心的京都,也就理所當然成為日本佛教發展的重鎮,至於為何是佛教而非日本傳統的神道信仰?因為在那個佛教還屬於由中國傳來的「舶來品」時代,佛教不只作為信仰,更融合了漢文、漢學以及藝術等文化內涵,簡單來說就是新奇、酷炫又好玩。而就像基督教世界中的十字軍一樣,隨著信仰深入人心,宗教門派也逐漸吸收了民氣與經濟來源,成為手握實際權力的武裝團體,甚至參與了世俗界的政治鬥爭。

於是乎,在各方勢力權傾一時之下所建造的這些宗教堡壘,流傳至今,便成為探究日本史的重要史料。若你讀過本書之後再重新回顧這些美得令人屏息的寺社建築,相信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觀感:金閣寺的金碧輝煌,其實象徵著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勃勃野心;日幣十圓背後印上的平等院鳳凰堂,則反映了平安末期貴族藤原氏追求極樂淨土的遁世思想。

日本名著《平家物語》開頭著名的「祇園精舍之鐘聲,有諸行無常之響;娑羅雙樹之花色,顯盛者必衰之理。」或許可為這座美麗而深邃,卻又充滿滄桑與權力慾交織的的千年古都留下註腳;熱愛一座城市,不妨從瞭解它的過往開始,《風雲京都》帶來了對京都另一種全新的觀看方式,唯一的後遺症,可能是會勾起想再訪一回京都的念頭。

延伸閱讀

連孕婦都能擦!用珍珠粉末製成的京都「上羽繪惣」天然甲油,邊擦邊保養還有閃閃瓷釉光! 今年夏天,遇見一處寶藏旅遊地點–日本三重縣!在奢侈的時間裡,呼吸一口屬於伊勢志摩的悠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