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閱讀
Apr 17 , 2015
00:00

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 楊絳《雜憶與雜寫:楊絳散文集》

文/蘇子惠 圖/江祐任
  • 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情

寫散文其實看的是人,因為處理的東西跟現實太貼近了,無論記述的是景是人還是事,讀其文如見其人。《雜憶與雜寫:楊絳散文集》書中文章長有長的好,短有短的巧,我們彷彿跟隨作者回首一望,豐沛飽滿的生活片段閃現眼前,不比同時代的張愛玲《小團圓》讀來華麗蒼涼,楊絳自有對生活的一份愉悅圓融,寫人總帶有悲憫之心,寫自己又可以化苦為樂,即使是再壞的處境,笑著度日,也總有好的滋味汨汨淌出。


 

可以說楊絳既重情而又不為情所困。她忘不了親愛的父母、尊敬的師長、友好的同窗,甚至形形色色的長工和鄰居,一篇文章除了寫活一個人,她所有的感情中樞總在故去親人錢鍾書和錢瑗身上打轉。但凡好的散文都離不開一個「情」字,楊絳的散文無疑飽含深情,她是真切想念每一個所談過的人。對於身處大時代風口浪尖的名人們,她不吹不捧點到為止,並不妨礙大家對他們的喜愛與推崇,只單純拋出幾段佚事和讀者分享,這一類側寫,遠比八股交代其生平偉蹟要有意思得多。

其實楊絳筆下人物各有各的精采,提到名人前輩可能還略有顧忌,寫起小人物就活靈活現了,不只準確突出其外貌特點,還能落筆即見神采。如臨終前一天來給錢家送香油和雞蛋、好像鑲嵌在門框裡的三輪車夫老王,他身處困境卻同情關心遭受迫害的楊絳一家,明明是不同階層的他們,對待他人的好意和善良卻是一般無二。楊絳眼見這些好人來到這個世上承擔磨難,卻能夠把他們命運深重的苦澀抹成一縷極淡的影子,這不是冷漠,而已經是一種樸素的情懷和智慧了。

由於不特意尋找偉大嚴肅的主題,也就無須太過準備題目和內容,楊絳散文寫作才能如此自由,發生在身邊的所有事情,都變成文章的上好材料,想說什麼信手拈來,想寫到哪兒就寫,偶爾輕輕觸及生命沉重深奧的本質部分,就連睡覺遇「仙」記這等神怪題材也不輕忽放過,如此一來她的散文不僅有著人情溫度、色澤,甚至充滿了人間煙火氣也就不足為奇了。

許是活了百來歲之故,楊絳碰觸到死亡的次數著實不少,她彷彿是一位親切的領路人,引領活著的人經受無可避免的人生最後一遭,這也是書寫人物總結文章的好辦法,痛快留下一個簡潔整齊的句號。楊絳生平經歷各種生離死別,面對幾十年新中國的批判改造依然苦中作樂,她料理死亡的態度也是一般的淡然超脫,讓讀者直面死亡而不感到恐怖。她記敘八妹楊必一覺睡去不再醒來,「臉上非常非常平靜」,而透過這些捕捉追憶思索死亡的各種形式,看得出楊絳也在為屬於自己的那一日預作準備,「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主題閱讀──回憶的重量

1.《雜憶與雜寫:楊絳散文集》,楊絳著,時報出版
2.《我們仨》,楊絳著,時報出版
3.《洗澡》,楊絳著,時報出版
4.《洗澡之後》,楊絳著,時報出版
5.《幹校六記——及將飲茶等篇》,楊絳著,時報出版
6.《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楊絳著,時報出版

 

 

訂閱明潮M’INT電子報,即刻輸入您的E-MAIL信箱成功訂閱!

你可能也會喜歡
延伸閱讀
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