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文學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如果保羅.索魯(Paul Theroux)的文字是嗆紅辣椒,比爾.布萊森就是蔥、薑、蒜這類辛香料,不足以辣到你胃會受不了,卻是醒腦生津不成問題,端看你好的是哪一口。
其實就跟「好男人都一樣,壞男人各有各的壞」的道理差不多,這兩位旅行作家各有各的症頭,都是不招人愛的職業話癆,永遠管不住嘴巴,沒有誰比較正常。保羅.索魯在旅途中總是如饑似渴地啃著書本,處於既投入景色又疏離的狀態,他寫過的景點會令你不想造訪,是位不折不扣的毒舌作家;比爾.布萊森看起來就是一臉慈祥的老爺爺碎碎唸,人嫌狗厭的指數大幅降低,頂多只有妻女會把他請出家門。然後他就開始上路了,哪種交通工具都不堅持,在路上晃蕩遠大於獵奇心態,而且不像台灣的舒國治愛吃。布萊森的旅英私房路線是從南端的柏格諾禮吉斯(Bognor Regis)出發,最後落腳於北端的憤怒角(Cape Wrath),一方面懷舊老英倫風情,另一方面忙著尋找生命的出口,以免他自己也淪入與即將消逝的景點一同被報廢的命運。
西元前二千多年,人們從歐陸及蘇格蘭高地蜂擁至此,耗費無數心力堆石成為巨石陣(Stonehenge),其背後真正的原因恐怕永遠成謎。
難道旅行作家真是一個悲劇的行業,情感會因過多的行程而磨耗殆盡?我突然心生上述疑問,差點悲從中來。
然後你還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人生定律:年紀越長的人,越喜歡親近大自然。布萊森在倫敦正眼不瞧一下購物中心,直把公園綠地捧上天去,鄉村在他眼中是英國最美的風景,也難怪多少英國文學名著角色都醉心散步談情說愛。
去年根據布萊森原著改編的電影《別跟山過不去》中,勞勃瑞福和尼克諾特兩名加起來超過一百五十歲的老帥哥一路拌嘴,一路掙扎前進阿帕拉契山徑,忠實地反映出布萊森旅行的精髓:走路走到一個極致,碎碎唸到一種境界,每天不斷枯燥的重複前行,看看能不能在平凡生活中開出一朵奇花。這部電影並不特別出彩,連布萊森都感嘆能夠完成原著實屬不易,可能是寫得太用力,《別跟山過不去》也成為他目前為止最滿意的作品。
布萊森的新書書名很誠實,果真就像是一部碎碎唸的交響曲,厚度與深度皆到位,因牽涉領域太廣,時而幽默談論英國群牛攻擊事件,時而嚴肅探討荒謬的都市改造計畫,聊歷史評政治,涉獵博雜。英國在他眼中既可大又可小;讀到這一段,不知是否有人想起《格列佛遊記》中「小人國」和「大人國」的象徵意涵呢?
1995年,布萊森出版暢銷書《哈!小不列顛》,一轉眼二十年後把不列顛放大了,形成一個有趣的對照。《比爾.布萊森的大不列顛碎碎唸》把什麼都拿來寫,加在一起就像聆聽一名智者絮絮叨叨,你可以從各個層面刺激大腦細胞,在生活中找座高山去攀爬,跟自己過不去,順便開出一朵不知名的花。
位於康瓦爾郡北端的廷塔哲城堡(Tintagel Castle),如今只剩斷垣殘壁,相傳是亞瑟王的出生地。不過比爾.布萊森在書中指出亞瑟王確實與它無關,因為當時城堡尚未建成。
【比爾.布萊森談論牛隻攻擊事件】
【主題閱讀】旅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
1.《比爾.布萊森的大不列顛碎碎唸:原來,英國跟你想的不一樣!》,比爾.布萊森著,時報出版
2.《別跟山過不去》,比爾.布萊森著,皇冠
3.《哈!小不列顛》,比爾.布萊森著,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