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尚武 家之味 輯四】眷村的童年滋味  陳師母的麥油煎
設計 | Nov 28 , 2017  00:00

【尚武 家之味 輯四】眷村的童年滋味 陳師母的麥油煎

披星新村裡的陳師母、女兒與華奶奶,儘管已是仍居住在此的少數大陳移民,但在情同姐妹的暮年生活,鄉音與美食的交流之中,彼此撫慰著、咀嚼著大時代巨輪下,存留在記憶中的濃濃鄉愁,而這揮散不去的香氣如同對每個人心靈故鄉的召喚。
文/袁皖君 策劃/潘美緣、南美瑜 攝影/袁皖君、鍾佳陵、林景堅、侯勛翰、郭育圻 圖片/彭家倩、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尚武 家之味》紀錄短片錄像、剪接/鍾佳陵

 

【編者的話】

回家的路很香

回家的路空該擁有空怎樣的風景?

是不是空像著當初

離開時空衝動莫名

總想要往前空偶爾退了一點

但希望從不滅

同在一片天空空氣一樣甜美

愛空怎麼能區別

渴望著

路空路空帶我回家的路……

這首歌是音樂人Summer為南迴寫下的〈路〉,收錄於《4141用歌聲蓋醫院》合輯,歌中回憶著自小經由南迴公路回到卡地布部落外婆家的情景,道出身為原漢聯姻下的女兒心事,也像是為許多離鄉背井的南迴子弟們而寫。

位於南迴公路上的尚武村,是一個融合原民、閩南、客家、浙江大陳、新住民等的多元文化村落,但同時也是台灣偏遠村落人口結構形態的典型範例:中生代的青壯年、小家庭外移到都會區求學、謀生,村裡只剩下老年人與幼童。在人口稀少、地方經濟發展侷限、社會資源分配不足的情形下,當地缺乏俱有醫療病床的醫院,社會福利工作、老人照護與兒童身心教育等,大部分仍仰賴民間非營利組織協助。

在我們走訪、調查尚武村各家家庭故事時,隱隱然可整理出上述現象,這現象反映出當地真實的生活面貌,甚至困境。然而,在純樸知命的村民性格中,讓人尤其感動的是那股樂天的生命力,依然在為家人和自己打拼、相互扶持鼓勵的態度,當然還有對離鄉的遊子們能夠安心回家的盼望。

熱心公益的張氏兄妹,除了堅守在故鄉奮鬥外,還經常在社區老人活動中心舉辦共食同享的聚餐活動,聯絡鄉里之間的感情,並照顧著獨居老人們孤單的身心。透過積極推動在地農業、食材研發、串連資源的行動,讓村落保有著自給自足的生氣。而披星新村裡的陳師母、女兒與華奶奶,儘管已是仍居住在此的少數大陳移民,但在情同姐妹的暮年生活,鄉音與美食的交流之中,彼此撫慰著、咀嚼著大時代巨輪下,存留在記憶中的濃濃鄉愁,而這揮散不去的香氣如同對每個人心靈故鄉的召喚。

 

 

 

眷村的童年滋味  陳師母的麥油煎

尚武村的居民來自多元文化背景,有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小小村落極似台灣縮影。兩岸軍事對峙時期,最後一批集體來台的大陳義胞,由政府安頓生活,在全台多處興建聚落,位於尚武村的披星新村(當地人稱之為義胞新村)即是其一。半個世紀以來,隨著台灣的發展與變化,規模不大的披星新村因人口大量外移,僅剩幾戶大陳義胞,其他住屋或是由移居尚武的原住民、漢人承租,或是任其荒蕪。現今的眷村也許較為沉寂,但巷弄轉角處總可見鄰近的尚武國小學生,課餘在街頭嬉戲。童年的笑鬧聲,為這個建築老舊滄桑的眷村,挹注新的活力。

一直住在披星新村的陳師母(陳許鳳英),今年七十五歲,身形高瘦而具書卷氣。民國四十四年隨國軍來台時,她才十二歲,與家人同住在臨時收容難民的招待所整整一年,而後在政府的安排下移居尚武。「那時日子過得太苦了,在大陳時,我們也是很窮嘛!後來要逃難了,共產黨照三餐轟炸,簡直不能煮飯。」

那段兩軍對峙的日子,只要炊煙一起,轟炸隨之而來,有如預示了家鄉即將淪陷,逃難之路勢在必行。多少人只能盯著眼前可能的生路,來不及回頭望一眼家鄉,更難以想像能重回故里時,已是近半個世紀之後。有人等到了那麼一天,更多的人則客死他鄉。

一旁默默傾聽的華奶奶,同樣來自大陳,八年前才從屏東搬來尚武,住在眷村附近,和陳師母成為晚年時的莫逆之交。她回憶這一段戰火往事時,仍心有餘悸。「我們那時都得睡在防空洞裡,晚上連燈都不能點,因為攻擊很快,飛機一見到哪裡有火光,就立刻飛來轟炸。有時轟炸機在頭上飛,我們就在地上跑,到處都在轟炸,連學校也沒得上。」

國共內戰到了 1955 年初,共軍發動攻擊,轟炸大陳島的門戶一江山島,戰役慘烈,雙方死傷難以計數,最後國軍失守。一江山島淪陷後,國軍決定棄守大陳島,並派軍隊護衛全體島民遷至台灣。軍民在海上沉浮,未來朦朧,無聲無光,只有風浪。陳師母的語調略為激動地說:「老蔣帶我們過來台灣,那時候上午去坐船逃難,阿兵哥就在後面破壞道路、埋地雷,避免我們這些撤退的人被共軍追上。」

 

尚武國小學生課餘在眷村街頭嬉戲。

 

異地落腳  建立家園

戰亂時期,顛沛流離,有幸活命來到台灣的,縱使可在安寧的土地喘口氣,然而異地求生是另一艱難的開始。「是沒有打仗了啦,卻還是過得很苦,我們剛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政府只能給了一塊地,簡陋地蓋了眷村,勉勉強強地遮風擋雨,政府還補給我們一年的米,說是一年的份量,其實不夠吃,米沒了就得靠自己。我們就種些地瓜和青菜,也去抓魚來賣,賺點錢可以買米。我們還養豬,我記得民國四十幾年的時候,豬肉一斤九塊錢,魚一斤十五元,一斗米要二十五元左右。」

起初,一家六口隨父親住在九坪大的眷村矮房,一直到陳師母結婚才擴建,居家空間稍有改善。陳師母嫁給了尚武國小的老師,作育英才的丈夫很受學生與村民的敬重,可是當時教師的薪資十分微薄,難以養家活口,於是陳師母在自家門前賣起早餐,貼補家用。

早餐店賣的是家鄉味,有白胖香甜的手工大饅頭,還有以自家種的青蔥所製作的花捲與蔥油餅,每天太陽升起之前,就必須起床磨黃豆,濾出香濃的傳統豆漿。

採訪時,陳師母的小女兒也在一旁,曾在台北工作多年,近年回到尚武,跟著母親學做手工饅頭和傳統豆漿,親手重現兒時熟悉的滋味,光是賣給熟客就供不應求。這個眷村裡的磚瓦矮房、鄉音話語,還有出自陳師母之手的家鄉麵食,無論是自己的孩子或是當年唸尚武國小的那一代學生們,都是深植腦海、回味再三的童年記憶。

「我做出來的早餐都是真材實料,附近的人都來買,收入有些改善,可是真的太操勞了,因此罹患三叉神經痛,專程去台北開刀也沒好,後來有人介紹土城的一位中醫師,我專程大老遠地去那裡看診,靠著吃藥和針灸才好了。」寧願繞過半個台灣、舟車勞頓地去台北看診,也不願意搬離尚武的陳師母,萬萬沒想到讓她不得不與尚武暫別的是一連串重擊。

聊到生命的困境與起落時,外表堅強的她回想起了那段天人永隔的傷心往事,不禁語帶哽咽。原來在她病癒後,母親卻因腦動脈瘤醫治無效而離世,一個月後丈夫又因肺癌不幸過世。「孩子們都不讓我一個人住這裡,怕我難過,接我去台北住,但是那裡沒人情味,我住不慣,不久又搬回來,還是這裡舒服。」尚武早已是陳師母的第二個故鄉,晚年的她,平日到社區中心學習手工藝、參與活動,日子恬淡,心無煩憂。

總是微笑、寡言的華奶奶,平時只說家鄉話或是口音極重的國語,「我是大陳漁山島人,大家都叫我小妹,起先是家裡人這樣叫慣了,後來到台灣也忘了改名字,就成了本名。我們在大陳時也過得非常貧苦,父親是討海人,但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帶哥哥出海捕魚,意外死了,所有的重擔都落在母親身上,由她把我們養大,日子真是又窮又苦哪!」

來到台灣之後,落腳之處多次輾轉,華奶奶一再自嘲太笨,學不會台語,生活領域因此有所侷限。「剛來時,以為會回家鄉,沒用心學台語,後來才知道回不去了。」

華奶奶與陳師母雖然相識不到十年,卻情同姊妹,就像是沒有血源關係的一家人。陳師母笑說:「平日我和華小妹一起有個伴,這邊沒什麼大陳人了,就我們兩個人還能講講家鄉話。她來台灣這麼多年都學不會台語,國語也不行,都要靠我幫她翻譯,我們就常常在一起囉!」

 

陳師母的小女兒(左起)、陳師母、華奶奶。

 

一種滋味  兩個家鄉

採訪當天,由陳師母張羅示範的家鄉味麥油煎,狀似閩南小吃「春捲」。「這麥油煎是我們家鄉常吃的,但是在台灣做起來不方便,因為根本買不到現成的皮,得自己一張一張慢慢煎,所以我都是等到了逢年過節才做。今天呢,我一大早就起床煎這個麥油煎皮了。」皮身的做法是將高筋麵粉加水和勻,倒一些油入鍋,以小火慢慢烘煎。麥油煎的餡料多以炒米粉為主,其他配料可隨興增減,再包成圓筒狀,便是知名的大陳美食。一口咬下麥油煎,皮身充滿彈性,絲毫不覺得是麵粉煎出的餅皮。

「我從小最愛吃的東西就是這個,母親會做給我吃,現在我每次做時,我的孩子們跟孫子們都會流口水。不過他們今天吃不到,都在外地有自己的生活,有的在台中、花蓮,還有遠在新加坡的,沒辦法啊,尚武找工作困難嘛!我只好把自己做的麥油煎拍成照片傳給他們看。」眼前家鄉味濃郁的麥油煎,氣味從自己在浙江大陳島的童年,飄到了大武鄉尚武的披星新村,又飄向孩子們在這個眷村出生、成長的童年。

暮色之年,時間的長河已在尚武漸行漸緩,見山又是山了。「其實這裡真的不錯,我們等於自給自足,住起來真的很舒服。」這是陳師母的肺腑之言,她並且熱情招呼,請採訪團隊多帶些春捲及手工饅頭再上路。當年因戰亂而離鄉的人們,在異地落腳生根,建立家園,子女則為求得更好的發展而再度離家,是歷史巨輪催迫人們的腳步也好,是世代更迭改變了家庭結構也罷,心能安定之處即是家。

 

麥油煎皮

材料:
高筋麵粉2杯、水適量、鹽少許

作法:
1 將麵粉加水與鹽攪成米漿的穠稠度。
2. 燒熱鍋後,將一點油刷均勻倒入鍋內,再倒入1大匙粉漿。
3. 左右搖晃鑄鐵鍋,等餅皮煎到一面焦黃便可翻面,數秒後就可取出攤涼。

 

炒米粉

材料:
米粉1包、肉絲100g 、胡蘿蔔少許、芹菜少許

作法:
1. 將米粉浸軟後瀝乾。肉、胡蘿蔔切絲、芹菜切絲。
2. 燒熱鍋將肉、胡蘿蔔、芹菜倒入鍋中翻炒。
3. 倒1大匙醬油,翻炒至色澤勻稱即可。
4. 若是再以麥油煎皮包覆蓋,便是一道坊間難得吃到的大陳美食。

 

(製作:社團法人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

 

延伸閱讀

【尚武 家之味 輯五】大武一家親 黃家的在地家常菜 【尚武 家之味 輯六】上天給的限量禮 尚武好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