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尚武 家之味 輯五】大武一家親    黃家的在地家常菜
設計 | Nov 29 , 2017  00:00

【尚武 家之味 輯五】大武一家親 黃家的在地家常菜

大武鄉民代表主席黃建賓兩代都以尚武為家,黃媽媽與隔壁大武村山區的原住民鄰居親如姐妹,相互幫助、彼此扶持,同桌吃飯配歌伴舞是生活裡日常的風景,也讓黃媽媽燒的家常菜裡不時有部落滋味。在地食材提點出人親土親的精神,任誰的嘴裡吃來都是甘美,因為在大地的恩典之中,我們永遠都是一家人。
文/袁皖君 策劃/潘美緣、南美瑜 攝影/袁皖君、鍾佳陵、林景堅、侯勛翰、郭育圻 圖片/彭家倩、農委會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尚武 家之味》紀錄短片錄像、剪接/鍾佳陵

 

【編者的話】

現在還是一家人

在部落裡聚會的人們,常常光靠吉他的一個和弦Am就歡唱到天亮,歌聲中總少不了這首〈我們都是一家人〉——

 

你的家鄉在那魯灣

我的家鄉在那魯灣

從前的時候是一家人

現在還是一家人

 

手牽著手空肩並著肩

盡情的唱著空我們的歌聲

團結起來空相親相愛

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現在還是一家人

 

尚武、大武兩村的原住民人口比例,相較於其他大武三鄉(大竹、大鳥、南興)而言少許多,尚武村多半是從其他地區移居過來的散戶,而大武村比較明顯的聚落,則是從富山部落遷村於平地的永久屋一區。儘管現況如此,但此地本就是排灣族自古以來的傳統領域範圍,殖民政權與移民文化並不能改變的歷史真相,在世代更迭的新時代中,對於彼此文化的尊重與包容,尤其是向原民與山林、自然共存的古老智慧學習,已然是 21 世紀全球人類面臨環境、生態衝擊下,開始產生的覺醒與研究。

誠如台灣原生種山豬對於台灣原住民族而言,既是獵物也是祭典中神聖的牲禮,因為狩獵文化裡強調的是感恩與分享,獵物是來自山神與海神的禮物,獵人不會預期打到多少,若打獵豐收,也不該驕傲地歸功於自己的能力,因為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而且無論是誰獵到的、獵到了多少,皆需分享,也因此所有的資源得以維持良善的循環,而不是私慾的搶奪占有。

大武鄉民代表主席黃建賓兩代都以尚武為家,黃媽媽與隔壁大武村山區的原住民鄰居親如姐妹,相互幫助、彼此扶持,同桌吃飯配歌伴舞是生活裡日常的風景,也讓黃媽媽燒的家常菜裡不時有部落滋味。在地食材提點出人親土親的精神,任誰的嘴裡吃來都是甘美,因為在大地的恩典之中,我們永遠都是一家人。

 

 

黃媽媽(左二)與兒子黃建賓(左一)、乾姐夫(右二)和乾姐劉呂意蘭(右一)。

 

大武一家親  黃家的在地家常菜

背倚中央山脈的大武鄉,山地多平原少,可眺望太平洋的山巒之間,不僅有著人跡罕至的秘境,而隱身山林裡的家常菜,同樣是舌尖的秘境。直接來自土地的新鮮食材,滋味濃郁,飽含生命力,因此烹飪方式不以調味為主,才能呈現自然本色,其滋味堪比珍饈。以一桌在地家常菜招呼採訪團隊的黃媽媽,喜歡把朋友、訪客都視為家人,享受著大家圍成一桌吃飯的美好和歡愉。

大武鄉內的五大村落各有特色,其中的大武村傍山、尚武村依海,地理環境使兩個村落產生互補作用,相依共存,兩村村民因而往來頻繁、關係緊密。驅車前往受訪者黃媽媽在尚武的家時,她親切邀請大家到她乾姐家用餐,那是一棟位於尚武村與大武村交界山區裡的老宅。從尚武出發,由主要幹道轉入蜿蜒山路,景色隨高度變化,陽光穿梭在聳立小徑旁的檳榔樹之間,山風徐來,蟲鳴鳥叫,不過10分鐘的車程,便離開了尚武的漁港、船隻與矮屋,而身處山澗林蔭之中了。

「吃飯時,我很喜歡大家圍成一桌,就像是一家人那樣,感覺很熱鬧,又有人情味。」黃媽媽是大武鄉代表主席黃建賓的母親,今年六十六歲,有個典雅的名字叫「戴秋香」。她生於桃園,自幼隨父母遷居尚武,可算是道道地地的尚武人。「我小的時候很有長輩緣,長輩也很照顧我。那年代大家都很窮,我雖然有大人疼,但沒被寵壞,還是會幫忙種田、拔草,甚至到了十五歲時,還陪家人把鳳梨運到台北去,幫忙叫賣。」儘管生活清貧,黃媽媽回憶中的童年與青春時代並沒有苦情,反而饒富興味,因為家人和樂,鄰里和睦,大家彼此扶持,沖淡了窮困之苦。

日子過得很快,黃媽媽已長成待嫁閨女,疼愛她的父親想著吃鐵飯碗的人生活較有保障,於是幫忙為女兒找丈夫,選了一位擔任公職的台南人當女婿。「我老公是台南人,原本在糖廠上班,和我結婚後反而過來和我住,因為我不想離開尚武。」先生寵愛太太,辭去公職,留在尚武。「我老公開計程車,我做裁縫,四個小孩陸續出生後,那段日子確實辛苦,經濟壓力很大,但還算過得去。尚武這個地方很好,只要生活簡單,日子就不會過不下去。」

 

 

一邊吃飯一邊跳舞

這棟山林間的老宅是乾姐的家,院子寬敞,有一座大型火爐,以粗柴生火,以鐵鍋燉物。院子旁有個小型的芭樂園和菜圃,四周滿山綠林,如此田園生活,讓人格外感受歲月靜好。

黃媽媽親暱喊著的乾姐,漢名劉呂意蘭,今年七十歲,排灣族人,可說是靠山維生,不僅住在山上,年輕時也在山邊種植芭樂,「本來我跟我先生種的芭樂園很大,後來他生病了,我們能照顧的芭樂園有限,就種得比較少。現在猴子好多,常常來偷吃我們的芭樂,辛辛苦苦種到快要熟成了,卻碰到猴子晚上來偷摘,吃了一口發現不夠熟甜就丟在地上,很多來不及熟成的芭樂就這樣被糟蹋了,所以很難靠種芭樂賺到什麼錢啦!」

一旁炒菜的黃媽媽順勢接話,「有一年他們的芭樂賣不出去,我聽說了這件事,剛好我那時在國小裡幫忙煮營養午餐,需要負責採購食材,就建議學校買他們的芭樂,我和她不但因此認識,還經常來這裡和她吃飯聊天,我們的感情好得像是自家人了,這緣份真是奇妙。」

由於乾姐的關係,黃媽媽結交了許多原住民朋友,「我很喜歡和原住民在一起,如果你們有機會和他們吃飯也會很開心的。我們會一起吃山地飯,都是用湯匙,沒在用碗的啦,一人一隻湯匙直接從鍋裡挖來吃,還會一邊吃飯一邊跳舞,真的是很開心。」多年來與原民相處,加深了黃媽媽的信念:人與人真正的情感不會也不應該受限於族群、身份或年紀。「我沒有在分什麼原住民什麼的,我們尚武這邊人也都沒有分那麼清楚,大家都是一家人啊!」

黃媽媽開始介紹端上桌的美味,強調眼前的菜色全是在地家常菜,一道口感酥脆的韭菜煎鴨蛋,鴨蛋是養在後院的母鴨當天早上所下的,蛋香特別濃郁,此外還有以在地特產段木香菇入味的雞湯,香菇味清香又不會搶去雞湯的鮮美。最特別的是原住民吃的山地飯,看來複雜其實做法簡單,以鐵鍋盛適量的水燒沸,再放入生米煮成近乎粥狀時,加入配料拌勻煮熟即可,配料和水分的濃稠度可依個人喜好而定,相當隨興。黃媽媽當天加了青豆與木耳和一點筍片,咀嚼起來,層次豐富,美味得令人想跳舞。

 

 

時移勢易  人情不變

個性和黃媽媽同樣熱情好客的大武鄉代表主席黃建賓,當天難得抽空與大家同桌用膳,席間聊到了當地曾有的繁榮,「民國六十年代時,大武村比尚武村繁榮,那時沒有火車,大武村成了中繼站,很多要去台東的人就會來這裡叫車,我父親開的是白牌車,有時還會載客到台東去。等到南迴鐵路興建期間,工程和正在興起的林業,引來了許多外地人,各行各業隨之聚集,甚至出現了所謂的『旅社』,裡面的『姐姐』還會常常帶我到處玩,挺快樂的,因為我小時候長得比較討喜啦!」所謂的「旅社」是當時人們對風月場所的暗語,然而,風月猶如曇花,興建鐵路帶來了外地人,完工後,火車也帶走了本地人,兩村的榮景因人口外移而沒落。

黃建賓小時候不只討「姐姐」們的歡喜,他還樂於到眷村玩,許多隻身來台、膝下無子的老兵,見到這麼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怎能不寵愛?自小很得人緣的黃建賓,在家鄉度過了快樂童年。尚武國小畢業後,小小年紀便到外地唸書,接著的服役、進入社會工作也一直都在外地,但他一有機會便會返鄉探望,直到擔任藥廠業務多年後,他開始質疑自己的性格是否適合這種搏感情換業績的行業,深思熟慮之後,他想歸鄉的念頭愈來愈強烈,終於辭去工作,「回到了家鄉,剛好遇到鄉代表選舉的機會,就在家人的鼓勵下參選,加上許多從小到大認識的親友、鄰居的支持,他們擔心我如果沒選上,又會離開家鄉,所以把票都投給我了。當選後,接著遇到選主席,又當選了,於是一直做到現在。」

能擔任鄉代表主席,源自尚武的人情味,這些累積多年的情感不僅使他當選,更是他為民服務的動力,縱然他自謙說:「鄉代表的工作性質其實和以前當業務員很像,都要處理人們的需求。」不同的是,這些有所需求的人們,有人從小看著他長大,有人是與他一起成長的同輩,小小村落,人口不多,大家一起生活,情同家人,這使他認真工作,不敢懈怠。

「鄉民代表主席的工作實在非常忙碌,我希望可以安排出多一點的時間陪陪孩子,畢竟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黃建賓既是鄉代表,也是一位年輕的父親,他與鄉民的互動方式,與人的誠摯情感,將影響著他的孩子,感染給下一代,如同他自小從長輩們身上所感受到的。

台灣歷經貧困、經濟奇蹟,轉變成今天生活步調加速的多元社會,但尚武的濃厚人情味卻一直沒變,確實令鄰里關係日趨冷漠的城市人,心生羨慕,發人深省。

 

韭菜煎鴨蛋

材料:
韭菜一小把、鴨蛋5顆、鹽少許

作法:
1. 將韭菜切碎放大碗裡,備用。
2. 鴨蛋打進碗中,放入鹽後攪勻。
3. 燒熱油鍋後將蛋汁倒入,小火煎熟蛋後,可以用鍋鏟將煎成餅的蛋切成幾大塊,盛到盤中即可上桌。

 

段木香菇燉雞湯

材料:
段木香菇少許、土雞1隻、鹽少許

作法:
1. 將香菇浸泡發大後洗淨,切小塊,備用。
2. 鍋中放七分滿的水,將土雞清理洗淨後,放入沸水煮到肉色轉白。
3. 將煮過土雞的水倒掉,然後再加入七分滿的水,以小火慢慢熬煮約一小時。
4. 將段木香菇倒入湯中,續煮20分鐘,最後加鹽調味即可享用雞湯。

 

(製作:社團法人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

 

延伸閱讀

【尚武 家之味 輯一】海海人生味 阿美姨的魚料理 【尚武 家之味 輯三】當我們同在一起 張氏兄妹的社區共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