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台28線(前身為縣道184)返鄉的美濃遊子,望見屏障家鄉的群山時,他們近鄉卻並不情怯,因為庄人之間流傳的一句諺語是再也貼切不過的心情:行上行下,不如美濃山下。好山好水的美濃,客家人曾占百分之九十七,純度居全台客庄之冠,這裡的客家人禮俗相交,患難相卹,自我認同也相當強烈,群聚的黏著性濃稠,移居此地的外地人並不容易融入當地生活,即便是外來的客家人亦然。近年則因加入來自東南亞、中國的外配而改變在地客家人的占比。20年前的反水庫運動,美濃人為此對家鄉、土地的意識更為強烈,那絕非僅以粄條、菸樓、油紙傘來認識美濃的外人所能理解。這塊土地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歷史肌理與人文脈絡?約莫一個月的黃蝶祭期間,我們走訪了美濃,先從地理景觀去理解⋯⋯
撰文/藍漢傑、蔣德誼;攝影/何經泰
設計/戚心偉;圖片/廖金山、美濃愛鄉協進會
美濃山下的故事-美山美水 濃溪濃情
獅形頂是眺望整個美濃村的好景點,多少攝影師來此捕捉在綠田與農家之間流轉的朝日或夕陽的光影,這裡目前還算是私房景點,因此遊客不多,靜謐中的蟬鳴特別綿長。抵達獅形頂,攀上石階之前,矗立一旁的石碑上貼切地刻印著如此文句:美山美水,獅穴能人輩出;濃溪濃情,會聚八方風雲。
美濃東、西、北三面環山,有人說美濃山「因山峰尖故人才傑出,山峰陡峭則人才耿直不圓滑,山色迷人則表示人才貴而不富」,也有人說美濃山峰連綿不斷,整個三角形山脈猶如戰旗,從旗尾山尖小至月光山高大,像一面三角戰旗向內飄揚,所以美濃人才外流,老大必將回來,落葉歸根。
帶我們走上獅形頂此一私房景點的是賴鴻進,屏東縣佳冬鄉的客家人,曾在台北、高雄擔任美術老師,20年前開始頻繁走訪美濃,以畫筆與相機記錄洗衣婦、農家、菸樓、田野的景致,最後索性定居美濃,於1998年興建了人字山莊,這裡是他推廣藝術教育之處,並於2003年兼作民宿之用,將在地的工藝推廣擴及外來的遊客。
三面環山的地形猶如「回力鏢」,穿越回力鏢兩端的是荖濃溪,山水之間形成天然平原。夏天南風由山擋住而折進雙溪山谷,夜裡來自中央山脈的冷風則順雙溪山谷而吹入平原,冷卻了白日的燠熱,美濃平原
因而夜涼如水。冬季的北風也被山擋住,而在旗尾與美濃交界處的缺口形成秋嘯(亦即俗稱的福佬風),美濃氣候因此冬暖夏涼。點此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美山美水 濃溪濃情
→http://www.mingweekly.com/article/view/2508?page=1
為黃蝶請願一場起於反水庫的美濃復興運動
→http://www.mingweekly.com/article/view/2509?page=1
後記
→http://www.mingweekly.com/article/view/2510?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