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特企
Aug 27 , 2015
14:00

從一顆果核開始 台灣青年義築行動

文/郭書吟、蔣德誼 圖/何經泰、高政全、周致、社團法人台灣義築協會
  • 從一顆果核開始 台灣青年義築行動

2009年由簡志明等人發起的「深山部落 果核再生計畫」,利用寒暑期時間,號召大學志工,開啟以建築進行社會實踐的「義築」行動。自南投雙龍部落「傳統竹編教室」開始,這顆果核慢慢茁壯,而後2010年羅羅谷部落、2011年尼泊爾喬哥地聚落、2012年台東達魯瑪克部落、都歷部落、重安部落、2013年海端部落、富山村、2014年台東大溪部落、2015年新竹峨眉鄉客家庄,這群在都市念書的大學生,先後接觸布農族、阿美族、魯凱族、尼泊爾人、客家人,與在地人進行協力造屋,他們的「義築」不是單向給予,而是「雙向」付出。


2013年9月,「台灣義築協會」成立,2014年7月正式設立為社團法人。過去義築以「打游擊」走踏台灣偏鄉、實踐人道建築的模式,走向體制化。成立協會是一個里程碑,將多年累積的技術與人才進行整合,並打造出「媒合平台」,繼續國內外的人道建築案例。

2015年,「義築」離開偏鄉,回到台北大都會,進駐鄰近公館商圈的「蟾蜍山」與和平東路2段「臥龍基地」。

原來,城市也需要義築?

 

義築6年  從台灣偏鄉到尼泊爾

台科大建築研究所畢業後,簡志明曾於當時在日月潭邵族進行災後家屋重建的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工作半年。「當時建築師跟我說:要來的話,帶個睡袋來吧!在那半年裡,印象最深刻的是經常動手做東西。建築師帶我們做簡單力學的實驗,例如幾根木頭、幾條繩子,如何快速搭建起結構。他還去後山找土,跟我們說:『後山有很棒的土,我們自己和沙、和水泥來試試看強度。』」

 

雙龍部落  義築起點

投入「義築」的轉捩點,是於行政院檔案科服替代役期間。先前因地緣關係在南投雙龍部落雙龍國小認識一位原住民老師,2007年他接到那位老師的電話,說部落教室被颱風吹垮了。

為了重建部落教室,簡志明向一位他稱之為「佛心來的」長官說明、寫企劃書、向同仁募款,大夥兒湊了13萬元,成為義築第一筆資金,以「深山部落 果核再生計畫」為名前進南投。

如同醫療人員進行義診一般,建築者也能進入偏鄉從事「義築」。雙龍部落「傳統竹編教室」完工於2009年夏天,先後有近30位大學志工上山;而後2010年羅羅谷部落「迷你閱讀書屋」,2012年在交大建築研究所副教授龔書章帶領下,與聯新文教基金會合作,展開首度「海外義築」,於尼泊爾喬哥地(Jugedi)進行醫療站建造與義診計畫。2012年至2013年期間,義築團隊移駐台東,於5個部落建造小尺度建築。接續的2014年大溪部落「棒球夢公園」、2015年新竹峨眉鄉客家庄5處「農村竹構築」,形成每年寒暑假期間,大學志工赴偏鄉義築的模式,當年的「果核」再生茁壯,成為台灣一支主打「青年軍」的非營利建築團隊。

訂閱明潮M’INT電子報,即刻輸入您的E-MAIL信箱成功訂閱!

你可能也會喜歡
延伸閱讀
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