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位於嘉義東石的十甲有機農場,場長蔡一宏推廣台灣黃豆已有10年,他原本做電機生意,對農務完全是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直到他眼見家鄉東石的休耕地越來越多,覺得「好好的土地為什麼放著不種東西?」這才轉念投入農業。「這裡早年都是種黃豆,因為黃豆不需要太多水分,屬於耐旱作物,東石靠海,算是『風頭水尾』,正好是適合它生長的環境。」
豆莢裡就是成熟的黃豆,看起來是不是和毛豆有點像呢?
其實毛豆就是黃豆的「小時候」,在它尚未成熟變硬時所採收下來的。
豆麥輪作讓地力永續
蔡一宏在農會的輔導課程中接觸到有機農法,但那時有機種植的觀念還鮮為人知,為此他還曾和家裡長輩起過不少爭執。「老一輩種田人已經習慣了慣行農法,他們的觀念就覺得不放藥、不用化肥怎麼種得起來?」事實上,他的有機黃豆路起初也是走得跌跌撞撞,因為不用藥,前幾年黃豆一種下去就被蟲吃個精光,幾乎賠上大半積蓄,直到蔡一宏逐漸摸索出運用水旱輪作以及生物防治法等技術,才逐漸開始有了生產量。
如今他以雜糧和小麥、水稻等禾科植物輪作的方式,一方面讓土地透過不同作物的生長環境得以休養生息,也達到多樣化農耕的效果。現在十甲農場的台灣小麥名氣不輸黃豆,連吳寶春都特別指定要用這裡的小麥粉做麵包。
黃豆出貨前須經過最後一道手續,由人工挑揀出瑕疵豆後才會出貨。
豆香好營養
目前十甲有機農場種植的黃豆主要有3個品種,台南10號是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最新研發,個頭碩大、蛋白質含量高、香氣最濃;高雄10號略小一些,味道卻最濃純;另外還有一款選自原生種的台南4號,以往都是種來當綠肥,看起來和綠豆差不多大小,做出來的豆漿卻有古早味,是老人家的最愛。
蔡一宏說,大豆是非常好的固氮作物,在大豆的根系上附著的根瘤菌,會吸取土地和空氣中的氮元素,轉化為植物所需的養分,因此不會消耗太多地力,也不像種水稻一樣需要非常密集的農序,省工又省肥,「唯一一項成本最高的是要請人來除草,因為我們不用除草劑,只好靠人力處理。」
從田裡收成來的黃豆先經過機器去殼、去渣、選豆等程序,最後一關還是要手工淘選,淘汰出來的不良品和豆殼就拿去餵雞、堆肥,一點不浪費。
採收後的黃豆田,散落田裡的零星豆粒冒出了新芽。
堅持種台灣好豆
蔡一宏說,台灣黃豆的品質完全不輸進口黃豆,即便不論基改與否,進口黃豆從生產到運輸來台灣至少要3個月至半年,新鮮度自然大打折扣。「早年因為進口黃豆價格低廉,台灣黃豆很難競爭,大家自然沒有意願種,現在進口黃豆貴了,價格上的優勢被壓低,加上本土意識抬頭,大家開始願意花多一點錢,選擇品質好的台灣非基改黃豆,就會慢慢有市場。」
不只是自己種,蔡一宏更號召當地農友一同加入種植行列,並不吝分享種植心得、提供自家的有機肥,讓後來的人不用像他當年一樣辛苦摸索。原本東石一帶300公頃的休耕地,10年後已經縮減到100公頃,更多的農地開始出現生機。「土地就像是我們的母親一樣,我們所做的,就是讓她重新孕育生命。」蔡一宏如此說。
嘉義東石十甲有機農場場主蔡一宏,
多年來推廣台灣本土黃豆及各類雜糧不遺餘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