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關鍵字進行搜尋

Facebook Share LINE Share
野枇杷之路    南橫公路的利稻故事
設計 | Nov 23 , 2017  00:00

野枇杷之路 南橫公路的利稻故事

「山/下雪了/好像老師的白髮。」在南橫公路(台20線)175.5公里、海拔1,068公尺處,是台東的利稻部落。布農族的祖先將這片開滿野枇杷、滋養部落生命的河階台地,命名為Litu(野枇杷),目前住著約90幾戶、300多人。1983年寒假,當時還是台大外文系新鮮人的李可珊,跟著社團(山地服務隊)第一次上利稻陪伴小朋友,因為對孩子們的承諾,她大學4年的寒暑假不曾缺席,甚至為了儲備更佳的教育能力而出國深造,與部落的孩子們共同建立身心靈的健康與自信,至今已經超過30年,她依然持續上山。
文/紀錄片導演 南美瑜 平面/紀錄片攝影 何經泰 標題題字/毛恩足

 

 

 

從台東海端鄉沿南橫上山,一路經過初來、新武、下馬、霧鹿、利稻等部落,是可珊與志工團隊長年關照的區域。1983年的暑假,可珊考完大學後出國遊學,途中經常和夥伴們討論著大學社團的話題,從小個性就很在乎公平、正義的她,因而埋下了進山服隊的種子。終於等到可以上山的寒假,她被分派到最高最遠的「利稻家」(服務隊內部的暱稱),在台北長大的她背起了幾十公斤的裝備,天未亮就得從內湖出發到北車集合,搭上7個多小時的平快車到達關山,再接上唯一一班的鼎東客運上山。

「那時的南橫一過新武就開始是碎石子路,我坐在車尾顧不得天氣多好,硬是關上窗戶看著漫天沙塵,心裡想:『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啊?但,不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才要來的嚜!』」

 

位於海拔1,068公尺的利稻部落。

 

你不要隨便許下承諾

滿懷著熱忱的可珊從第一天開始就被潑了不少冷水,不僅學生來得稀稀落落,村民、家長對這群大學生也不太搭理。原因是這幾年來,每個寒暑假到此地服務的大學生雖未間斷,但卻總是新面孔,並無法跟村子產生深刻的互動,孩子們也記不住老師的樣子。

當寒假將告尾聲,可珊離開村子的那一天,小朋友依然天真地問老師,「妳會再回來嗎?」「會呀,我會再回來。」「那妳會回來多久?」「我大學4年每年都會再回來。」服務隊學長聽到這段對話,忍不住把可珊拉到一旁對她說:「妳不要隨便許下承諾,如果做不到,孩子們會失望。」

「我說了會再回來,就一定會做到,這是我對他們的承諾。」可珊背起裝備,坐上鄉公所派來的垃圾車(因為颱風把路吹壞了,沒有車子願意上山載客),一路上的顛簸如何也搖不散可珊心頭一張張孩子的臉。

 

大學山服隊時期的李可珊(右)。

 

最討厭的啦啦隊比賽

可珊大學4年一直是利稻家的寒暑期老師,每次由山服隊辦的五村聯運裡,個子矮小、人數又少的利稻國小,總是在各項體能競賽中墊底。看見孩子們因為失敗而挫折、放棄的心情,讓可珊覺得不忍也不甘,於是她決定把唯一可以不憑天生條件,只要靠認真練習就有機會得名的啦啦隊比賽,當作讓孩子們訓練因設定目標而努力的方式。

邱榮義是可珊帶的第一批利稻國小學生,身為手球隊主將的他,得在每天早上升旗後,跟著同學們一起練習啦啦隊舞,真的是又累又討厭!而可珊為了增加舞蹈表演的變化性,看遍所有的影片資料,自己編舞找音樂,製作靚麗搶眼的服裝與道具,每天除了上課外的時間都拿來排練,邱榮義回憶道,那時候覺得老師好凶好嚴格,真的有點不喜歡老師。但是努力換得的勝利果實是那樣的甜美,利稻家的孩子們連續獲得4年聯運的啦啦隊冠軍。

 

可珊教導的第一批利稻部落學生。

 

照片上的孩子都走了

可珊大四暑假那年,因為颱風造成南橫從新武以上的路崩塌中斷,當時已有部分山服隊員在利稻,她決定徒步上山,到霧鹿時已是傍晚,接著沿流失的地基斜坡連手帶腳地爬,到利稻時,完全沒有燈的部落裡,點了一個多禮拜的蠟燭,她深深地感覺到這麼一小群住在山上的人,他們的生活、教育各方面問題,到底有沒有人真的關心?無論風雨或日常,這撮靠著微光依存的生命,可能有更多看見自己、也被看見的機會或盼望嗎?

她在出國留學的某年暑假回台灣,因為一張照片讓她忍不住再度趕往利稻:這張照片是可珊曾為學校手球隊北上比賽時所拍的合照,這批學生長大後已離鄉到城市憑勞力工作謀生,然而就在這短短幾年中,因為意外、身心疾病或不良習慣等原因先後「走」了,只剩下邱榮義告訴可珊老師這個故事。

「我原想回去看看村子裡還剩下多少孩子?到了村口,站在坡上望著熟悉的景象,好像聽見了他們的笑聲、看到他們打球的樣子,這條路我不知走過了幾回,然而卻是唯一一次,我頭也不敢回地離開。」她坐上最後一班客運下山,哭濕了整條路。幾十年來,可珊每每想起這張照片依然哽咽。「我一定是哪裡做得不夠好,才沒能好好保護他們,一定是哪個環節出了錯,我得找到方法。」

 

30多年前的利稻國小。(李可珊攝)

 

學習成為雙文化的人

可珊的父親是影響她至深的人,因經歷戰亂而體會到世事的無常,父親堅信沒有命定的人生,凡事經過努力都有可能改變。因為他在部隊裡擔任軍醫,經常得更換服役地點,可珊從小就得適應不停地當轉學生的生活,「雖然我的成績一直不錯,但不代表在同學之間就會得到相對的優勢,甚至往往因為陌生而受到排擠。」可珊很能體會身處在不同環境之下,因為文化差異所帶來的壓力。但父母的慈愛與對孩子的信任,加上父親的信念,讓她對人保有同理心和正義感。

許多年來,台灣各地的偏遠地區或部落,因為城鄉差距、社會資源分配不均,造成嚴重的人口外移、在地發展緩慢等種種問題,青少年往往因為學習力的落差,或是惡性循環的教養方式,造成面對大社會環境時,人際關係與生活的困頓,一如利稻部落的境遇。為了讓悲劇不再重演,可珊選擇到美國攻讀跨文化心理諮商,希望能從心理教育著手,提升青少年面對大環境時的適應力,學習尊重不同文化的價值觀,以及保有對自身文化的肯定,以至於回到部落時,也不會與部落的生活節奏或習慣產生違和感。「學習成為一個雙文化的人。」成為可珊學成歸國後,投入部落工作的最重要課題。

 

利稻國小主任邱榮義。

 

可以一生帶著的禮物

投入部落青少年教育的工作已然超過30年,而大學畢業後返鄉任教的邱榮義,成為了可珊老師得力的夥伴之一,可珊不止一次地告訴孩子們像那樣的事情(青年早逝),她絕對不想再經歷第二次,所以很注重他們生活習慣的養成,注意身體的健康。「這一次我出去學了很多東西,我覺得自己比較懂了,所以儘量陪伴他們從國小、國中到高中,透過很多方式、活動讓他們緊緊的牽好彼此的手。我們願意為他們做很多事情,跟他們一起合作很多的事情,因為我覺得他們有大好的人生,等著他們。」

從2007年開始,她有系統地帶領心理諮商與教育科系學生、心理師志工成立服務團(正申請「雙躍關懷成長協會」法人立案中),推動課業輔導與心理衛生生活營等計畫。尤其是透過童子軍訓練以及部落文化的學習,培養部落青少年學習團隊的榮譽感與服務精神,並能夠成為其他村莊學童的楷模陪伴。

2015年,由可珊團隊帶著利稻、霧鹿等部落的童子軍參加日本世界童軍大露營,這是台灣第一個全原住民童軍隊,在平均攝氏40度的嚴酷環境中,孩子們不但沒有病痛、抱怨,連原本最擔心的語言溝通問題,也因為活潑開朗的歌舞和身體語言,跨越多國文化之間的藩籬,甚至讓各國的孩子搶著排隊參與他們發明的團隊遊戲。

難能可貴的是,日本之行後,這批童子軍哥姊自發性地要求參加IST國際志工的訓練,希望能夠陪伴部落弟妹們成為下一批2019年美國世界童軍大露營的代表。在這群童軍中有孩子王之稱的霧鹿部落少年邱文乾說:「我從阿公身上學習到的傳統文化,就是我一生可以帶著走的禮物,無論在日本或平時學校生活中,我漸漸學到尊重不同的人,並且可以交換話題,欣賞彼此的文化。」

「我最大的心願是要讓孩子勇敢做夢!」在山上,可珊老師的白髮如雪,凝望著恬靜的村莊。

 

 

 

 

 

寒暑假期間的生活營與童軍訓練。(圖中為孩子王邱文乾)

 

 

 

 

 

李可珊

ad_2023_300600
ad_2023_300600

延伸閱讀

ad_2023_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