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向林野,為的是希望能從容不迫地過活,只需對付生活最必要的基本要素⋯⋯」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1845年離群索居,走向華爾騰湖(Walden),自己動手蓋了一棟小屋,在那裡生活的兩年兩個月之中,他鉅細靡遺地記錄基本開銷,並且描繪自然景色,寫下所思所想,日後集結出版《湖濱散記》一書,影響後人甚鉅。
台灣戒嚴時期,這本書被視為反璞歸真、崇尚自然之作。解嚴後社會運動興起,才有人在這本幾乎被遺忘的書裡重新以「公民不服從」觀點看待,因為梭羅當年走向林野獨居的理由之一,是反對政府所訂立的規範及其所影響的生活型態。如今在當代藝術家的眼中,梭羅兩年多索居的過程,可說是最早也最前衛的行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