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月球引力會誘發地震?該派學者認為月亮牽動潮汐,引來大量海水衝擊板塊邊緣,潮水成為誘發地震的催化劑,這也解釋了為何地震大多發生於入夜之後。據統計,夜間地震頻繁的時段為晚上6點至9點,以及午夜至淩晨5點,而月球引力達到較大值的農曆初一、十五前後,地震頻率更高。這次發生在大年初一之前、清晨4點的南台地震,頗符合以上論點。
月球引力除了能牽引海洋的潮水,理論上而言,也會影響地球內部的液態地核發生「潮汐」現象,進而成為地震發生的臨門一腳。不過,包圍著地球內部固態地核的「液態地核」是否真的存在?縱使絕大多數的地質學家同意此一推論,卻有少數科學家予以駁斥,人類目前仍無法探勘地核,此一爭議無從實證。
自然地震的近因是板塊移動或火山活動,但遠因錯綜,牽涉極廣,地質學家也紛紛跨界與其他領域學家共同研究成因,期盼找出更為準確的預測。多年前,科學家提出警訊,北美卡斯卡迪亞斷層將於50年內發生9.2以上的強震,加拿大沒有忽略此一警訊,政府與全民積極應對,重整建物結構,並向向日本請益,建立救災系統。
兩個月前,台灣中央氣象局即公布台灣地震危害潛勢分布圖與發震機率圖,預告近期內東台灣發生7級以上強震的機率達20%,南臺灣則有64%機率發生6.5級以上強震,並提出台灣建物耐震度不足的隱憂。惋惜的是,此一報告並未獲得政府與民間的重視,這次引爆南台灣慘劇的強震終究令人措手不及,我們仍然欠缺防災意識,未能正視必須與地震共生的事實。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 發布未來30年、50年台灣孕震構造發震機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