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育嬰室到書店
閱樂書店的經營者夢田文創,長期對於台灣文創的推廣不遺餘力。2013年,他們向政府承租下閱樂書店的現址,當時的它,是日治時期留下的一間育嬰室。閱樂書店是一個九年的計劃,他們決心以戲劇、紀錄片、書店、書店小旅行、文創商品、線上影音等角度共同形塑出這個藝文空間。
2014年,先讓戲劇團隊進駐拍攝,透過大眾媒體的力量將故事傳遞出去;2015年,閱樂正式以書店的模式對外營業,店內從咖啡、書店到文創商品,一應俱全,「台灣的書店文化需要有個地方讓人去感受」店長蔡瑞珊說。書店從裡到外,從大到小,每一個細節都經過團隊的精心設計。他們首先找來金鐘獎最佳美術指導擔任室內設計,在保護古蹟的原則下,不得釘上一根釘子,冷氣音響等設備均使用立地式;已經不堪使用的霧面玻璃和馬桶,則拆下來妥善保管。預留寬闊透光的窗面,也設定了實境攝影棚的功能,將在閱樂書店裡的每一場活動都透過線上影音的方式擴散,弭平城鄉知識差距。
讓讀者走進來發現驚喜
既然做為書店,選書自然不能馬虎。閱樂找來張鐵志擔任總顧問,店內現有約二千本書,都出自他的慧眼。主要以文藝、思想、創作為主,更特別的是,在這裡能看見許多地方獨立雜誌,如《眉角》、《正興聞》等,都是在其他書店不容易找到的。
位在松菸園區內,與誠品為鄰,閱樂自然不追求大,而力求精,他們自詡回歸獨立書店的本質,讓讀者走進來,能夠驚喜地發現書店真心推薦給他們的書。「我們在新書平台上推薦的書,不一定是新書,但一定是有趣的書。」張鐵志充滿自信地說著。
除了書籍,「跨界合作」也是閱樂的重要精神之一。閱樂書店找上張鐵志擔任顧問,也正看中他在音樂、文化、政治、公民等社會上各領域的參與,以及他代表的一種草根力量。他先規劃一系列主題展覽,找了四位策展人,分別以「旅行與讀書」、「文學與音樂」、「日本時代的台灣大眾文化」、「設計與閱讀」為題,每週五晚上輪番上演;並策劃了深夜讀書會,選出具有深夜氛圍的書籍,與讀者共享;週末也有不定時的小劇場和詩句分享會,他們開放舞台讓創作者來此免費演出。店內販售的文創商品,以在閱樂開課的相關商品為主,鼓勵大家一起動手做,並且歡迎創作人的提案。
閱樂想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既然名作「閱樂」,閱讀和音樂的重要性自然並駕齊驅。閱樂店裡所放的音樂也有專門的策展人,論流精選台灣和西洋的獨立音樂,他們的下一步是要做一個專門的獨立音樂書櫃。接下來,他們也將與讀冊合作成立書櫃專區,做為讀冊二手書的實體店面,只要現場加入會員,就能立刻挑選兩本二手書帶走。
一群把夢想擺在慾望前面的人
在張鐵志加入團隊後,光是書的營業額就已佔閱樂總營業額的三分之一。「鐵志從沒跟我計較薪水的多寡,我自己也不支薪,我們是一群把夢想擺在慾望前面的人。」蔡瑞珊認為,獨立書店的經營很難去用金錢邏輯去衡量,對他們而言有一種更重要的責任,要讓台灣的作者和創作者被更多人看見。
正因為這種大我的思考方式,也讓來到閱樂的人感受到這份真誠,而紛紛以真心做為回饋。一會兒隔壁巷弄的甜甜圈老閭,拿著甜甜圈過來分送給大家;一會兒一個來自高雄的書友,送上數個桌上充電座提供來店客人使用。不可思議的是,那些印象中只存在鄉間的人情味,竟然一再地在這間位於市中心的獨立書店內上演,一間書店能夠創造的可能,已經遠遠超乎他們的預期。
「我們正用書店進行一場革命,我們要告訴隔壁的誠品,我們可以活得下來。」書店經營不易,蔡瑞珊期望能夠秉持著初心,並且進一步找出營利模式,找出一種與社會對話的方式,讓閱樂不只是一間書店,而是一種屬於台灣的文化符號。
張鐵志推薦書單:
《天翻地覆》
氣候變遷問題是當下這個世界面對的最大問題,這本書提出了新的野和解決方案。
《黑水》
帶我們深入殺人嫌疑犯背後的想望、慾望以及複雜的社會紋理,深化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粘土》
書名是一段人與土地的「簡」史,但卻是極為豐厚綿密的農村史,結合了細緻的史料、調查採訪和文學書寫。
他正在看的書:
《事實即顛覆》
一位當代最優秀的記者型學者書寫與反思這個時代、這個世界不同角落面臨的問題。